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碳排放交易更当着眼于指标换技术
作者:刘效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25 10:12:3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美国国际集团(AIG)近日宣布,将注资400万美元于中国和美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用于补偿该公司2006年所排放的62万吨温室气体总量。其中200万美元,将投资在新疆和四川的农村。这虽然不是第一起碳排放交易,但从美国两家环保NGO、美环保协会和生态发展基金以及四川、新疆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悉数到场的高调来看,无疑具于昭示意义。笔者以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当立意高远,以指标换取节能和新能源高新技术。

  一方面,我们固然可以通过碳价格控制,在交易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比如,国际上的统一价格大约10欧元(约15.90美元)每吨。按美国国际集团(AIG)的交易估算,400万美元买62万吨的碳排放指标,每吨约合6.5美元。不仅远远低于国际通行价格,甚至与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不得低于9.5美元/吨的相关规定,也有不小的差距。当然,我们的政府与企业需要寻求眼光高远的碳交易模式,建设公开的平台,参与碳交易规则的制定,成为游戏的主角,以提高价格。另一方面,我国更当着眼于从CDM机制中获取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

  CDM的宗旨之一就是支持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强调所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要带来技术转让和推广应用。事实上,以CDM项目来换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对于清洁发展机制最有利,也是我国政府所孜孜以求的。以风电为例,中国最大只能生产1.5兆瓦的风机,更大功率的只能从德国、荷兰等少数国家进口。这既有我们自己的原因,如不少企业认识模糊,对赢利周期更长的先进技术不乐观。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技术保护和封闭也制约了中国以碳指标换技术。我们既要走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心理误区,又要通过政府高层推进国家之间的互动,借助国际条约和国际机构的力量,促进发达国家节能环排高新技术的对外开放。 (刘效仁 安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