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破解珠峰变矮之谜:冰雪密实是罪魁祸首?
作者:董毅然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9/20 10:20:3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最近我国科学家发现,令人敬畏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居然在过去的33年中持续下降,这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

  30余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等科学家利用天文、重力、激光测距、GPS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珠峰的高程值进行了先后5次越来越精确的测量。1992年,科学家所测得的珠峰雪面高程的最终计算值是8849.04米,而1999年第五次观测的结果则下降为8848.45米。这表明了珠峰“变矮”了。

板块运动让珠峰变矮?

  人们都在猜测:难道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运动发生了变化,而让珠峰长高受阻?陈俊勇院士在研究中却发现,印度板块仍在向北推进,仍然是形成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而且珠峰地区在印欧板块推动下的整体抬升过程中呈波浪式的起伏,上升的速率并不是均匀恒定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研究员也认为“珠峰顶部在短期内降低如此剧烈,肯定不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只能从冰川对气候的响应去解释。”他提出,全球由于气温上升,加速了珠峰顶部的积雪由雪到冰转化的过程,冰川的密实化过程加快,从而导致冰面的降低。

冰雪密实是导致珠峰变矮的罪魁祸首?

  “密实化”难道就是珠峰变矮的关键因素吗?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康世昌研究员告诉记者,“密实化”是指一个积雪转变为冰层的过程,它有两种物理机制,一种是在气温高的情况下,雪在白天化成水,晚间气温降低,再变成冰,另一种就是雪层不断变厚,底层雪在不断增加的压力之下变成冰。珠峰峰顶常年温度都在0摄氏度以下,所以绝对不可能是降雪先溶解成水再冻成冰。珠峰顶部积雪的密实过程无疑是第二种密实过程。

珠峰顶部冰雪到底有多厚?

  珠峰上的冰雪层的厚度,专家众说纷纭,也让“密实化”发生作用的具体情况更加扑朔迷离。但由于条件限制,从来没有人将雷达背上珠峰进行测量。此外在峰顶的冰雪层上用冰钻钻至底部,也可测出冰雪层的确切值,但也没人有做过此类测量,所以珠峰顶部的冰雪层的具体厚度依然是个谜。

  珠峰地区在海拔6500米以上的地方,每年降水量是500毫米,以此来推断,由于密实作用的存在,千万年来在珠峰顶形成的雪冰层应该非常厚,绝不应该仅仅是专家猜测的厚度,很有可能是珠峰顶部冰雪层有物质损失,可是源头却很难找到。但这只是一种猜测,目前还没有定论。

珠峰高度变化和全球变暖、温度升高有关?

  既然全球变暖引发的“密实化”加快被确定为珠峰降低的重要因素,那么珠峰每年降低的值能否和全球温度上升的幅度密切对应呢?

  “全球气温总体来说从1966年到1975年是冷期,上世纪七十年代到1992年之间既有冷期又有暖期,所以按照每一年的气温与珠峰下降幅度一一对应有困难。”康世昌研究员解释说。但他表示,用全球气候变暖来解释珠峰冰雪层高度降低代表了正确的研究方向,但是珠峰顶上的雪和冰的厚度到底是多少,峰顶的物质如何损失掉,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