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他们,遥感着灾区的“脉搏”
作者:陈磊 杨纯 操秀…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16 11:09:4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北京5月15日电(记者  陈磊 杨纯 操秀英) 5月14日傍晚,大雨滂沱,当人们纷纷踏上归家路时,科技部所属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的十几位专家正在一间不到90平方米的机房里紧张工作着:分析、比对、解译……

  这是四川发生地震后的第二天。凌晨,国家遥感中心获取了首张震后都江堰卫星雷达图像,下午,又获取了汶川地区可突破云层的雷达卫星数据。

  “我们根据雷达图像,把都江堰市划分为122个街区,通过分析解译,可以对都江堰市的建筑物、通信设备、大型工程等受灾情况进行基本评估。”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魏成阶介绍说。

  虽然已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但大家脸上仍没有呈现任何倦意。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的影像资料,不断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制作出灾区建筑受损分布图,并将当日灾区地震灾害遥感监测报告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专家组组长周成虎说,每逢国家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研究室的每个成员心里都清楚:接下来又是一场艰苦的硬战,除了争分夺秒之外,每人还要做好持续作战的准备。

  邵芸,是这批遥感专家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在她眼中,大灾面前,遥感科研人员持续超强度工作,是理所当然之事。邵芸回忆说:“1998年爆发洪灾时,整个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八天八夜没睡觉,谁若是撑不住了,就在机房里铺上点东西,打个盹。”邵芸的同事周忆到今天还能清楚地记得,洪灾的那个盛夏,她18天没跨出机房大门,睡了18天地板,18天没见过夏日的阳光。

  这次地震,使大家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由于近日四川连续降雨,天气不佳,光学传感器难以获取灾区数据,我们只有通过卫星雷达获取灾区的信息。虽然雷达不受云层和阴雨天气影响,但是解译雷达影像信息非常困难,耗时较长,所以我们必须争分夺秒。”中科院原遥感所所长田国良虽已退休,但也和许多老专家一道加入到这支精干的专家队伍中。

  而此时,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的另一支科研团队中已73岁高龄的童庆禧院士因为过度劳累,住进了医院。

  金逸民作为国家遥感中心的后方指挥,这几天来每天最多只睡3到4个小时。14日为了工作一夜未睡。当记者见到他时,嗓子明显有些嘶哑。

  12日下午,四川省灾区通讯中断,地面交通瘫痪,许多重灾区的灾情信息无法获知。

  遥感,成了灾情监测的重要手段!

  地震当日下午,国家遥感中心迅速反应,紧急行动,启动应急工作机制。三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遥感专家队伍迅速投入“战斗”:一是由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周成虎教授牵头,重点分析处理雷达数据;二是由国家遥感中心战略专家组组长童庆禧院士牵头,重点处理“北京一号”小卫星影像信息;三是科技部会同国家测绘局派出的由刘先林院士作为技术指导的航空遥感专家组,奔赴四川灾区,进行航空遥感飞机实时拍摄,并及时分析处理遥感影像信息,国家遥感中心张国成主任随队前往,以便与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国家减灾委联系和协调。三个专家组任劳任怨、夜以继日地工作,提出灾情报告,为各级抗震救灾部门提供决策建议。

  机房里,忙碌的专家已经忘记多久没吃饭,多久没睡觉了。这又将是个不眠之夜,而对于远在四川数以千万计的等待救援的人来说,分分秒秒就是生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