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晨6时,静谧的东滩团结沙水闸外侧的港湾,上海渔政31102船已停泊在那里。7时30分涨潮,记者乘边防快艇候潮出发,登上渔政大船。
120尾中华鲟被分装在6只硕大的塑料桶内。9时30分,工作人员把海水抽上来,最后为鲟鱼换水。此前中华鲟从长江口到大海里的适应性准备工作,已在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一一完成。
船行至东经122°03′——05′、北纬31°23′的放流点,上海渔政31102船将中华鲟转移到上海渔政31001船上。10时30分,120尾中华鲟在众人的一片欢呼声中,缓缓放流入海。长江口203——204灯标之间是咸淡水交界处,也是中华鲟最终入海的必经之路,这里饵料充足,水温、水流亦两相宜。
今天上午放流的120尾中华鲟,已挂上体外金属标志、植入体内芯片。它们都是当年繁殖的中华鲟幼鱼。
十五六年后,这120尾中华鲟性成熟了,仍将经过此地进入长江口,进行适应性过渡,再上溯至长江葛洲坝附近产卵。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日益加强,环境生态的进一步改善,长江口将成为中华鲟安全的港湾、补充给养的驿站。
中华鲟被水产专家誉为“爱国鱼”——再苦也要游到崇明东滩
中华鲟是世界上现存的鲟形目鱼类中个体较大、生长较快的一种大型江海洄游性鱼类。地球上鲟鱼现存只有27种,全部被列入世界保护动物名录,而中华鲟又为我国所独有,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和沿海流域,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为距今约2亿年前白垩纪与恐龙同时代物种残留下来的孑遗种类,因此有“活化石”之称。
中华鲟是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它的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但是,它的产卵却在长江葛洲坝附近,而崇明东滩附近海域又是它的“幼儿园”,中华鲟特别爱国,不管跑多远,都要回到长江中上游产卵,这当中固然有许多环境因素,遗传特性,然而,坚贞不渝,历经上亿年演化而不变,中华鲟被水产专家誉为“爱国鱼”。
专家们认为,中华鲟一般性成熟年龄为十五六年,雄鲟比雌鲟早一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研究所章龙珍女士说,为了保护自己繁衍后代,中华鲟最多产卵达60万粒,但绝大多数卵产下来就被其他鱼吃掉,剩下的附在中华鲟的尾部,经过沿途大网小网的层层阻击,最后千辛万苦来到长江口。
中华鲟产卵时,喜欢到水比较清冽、底下有卵石的地方。但是,它在产卵时,有其他底栖鱼类跟在后面,大量的被吃掉,少量的经过五六天孵化,再浮出来随着长江漂流而下。它有一个习性,途中还要渐渐地沉下去,找到洞穴,隐居下来,以逃避敌害。暗洞、石头都是它的藏身之处。二三天后再浮起来,游到长江水比较平缓、饵料比较丰富的地方觅食。经过9到11天的“进补”,它逐渐向长江口漂移。然后在八九月份进海,此前它会通过自身的血液渗透压等一系列的生理调节过程,达到适应海洋性生活的准备,而长江口咸淡水交界处的崇明东滩一带水域,又是帮助中华鲟完成这个过程的唯一佳境。
据悉,崇明东滩将建立一个保护、科研的中华鲟鱼活体博物馆。
中华鲟历次放流一览
■1982年在湖北宜昌组建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站开展中华鲟人工繁殖的试验。
■1983年11月在葛洲坝下人工催产中华鲟首获成功。
■1984年10月在宜昌催产中华鲟再获成功。
■1988年在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县裕安乡建立了中华鲟暂养保护站。
■1992年上海市渔政管理检查站和崇明县水产局联合在崇明县建立上海市中华鲟抢救中心。至2003年,经抢救、暂养、放流的中华鲟幼鱼总数已达4386尾。
近年来,每年都进行一定规模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今天的放流活动,是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从去年8月建立后,一次规模较大的集中放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