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美“减灾巨大挑战行动计划”主要内容
作者:冯卫东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9 8:38:2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1.行动计划聚焦于缓解极端事件对关键设施和生命线造成的影响并作出反应。关键基础设施的失效是许多引发救灾及灾后重建中断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国家需要整合各种不同灾害的解决方案。行动计划从多灾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建议。

  2.基于现有的为地震工程开发的工具,拓展损失评估方法和决策支持工具,根据地面实况不断校准,通过遥感后续灾害来对数据收集进行自动化整合。

  3.开发能提供实时监测和决策的智能,型公用建筑和生命线,将有利于进行定期的维修和监测居民的安全、保障及安全,从而使建筑突然崩塌时可迅速进行疏散,或在倒塌的结构内寻找幸存者。

  4.开发可靠的结构设计方法,满足不同灾害强度下的特定性能,从多灾角度提供设计或改建概念,克服纯粹“生命安全”设计带来的缺点。

  5.研究抗震加固的新材料和先进技术如何改进和调整,使各种关键设施或生命线在应对其他灾害时能提供更强的应变能力。

  6.确定新的减灾战略和技术,可以单一成本对一个以上的灾害同时提供保护,发展新的技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实现尽可能广泛的保护,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采用这些技术。

  7.建立地震影响的区域经济模型,并将这些模型扩展到多重灾害情境下,从而量化灾害的经济影响,以此为基础确定优先次序及公告这些优先事项以供公私投资。

  8.开发防止复杂的生命线系统发生级联故障的技术,充分考虑关键基础设施的相邻性、各种生命线系统的互用性以及生命线网络运行机构间的相互影响,使其广泛适用于自然、技术或认为因素引发的灾害。

  9.基于坚固性、快速性、智能性及冗余性概念,在技术、社会、经济和组织层面,扩展具有抵御灾害能力的架构,提供关键基础设施和生命线暴露在各种灾害时的各个层面的量化数据。

  10.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研究团体的作用,了解与各种灾害相关的不同社会行为,为不同灾害和时间跨度制定有效的风险沟通、监测和预警传播标准。

  11.理解社会多样性(年龄、教育、收入水平、种族、使用语言及“数字鸿沟”等)如何影响预警传播和响应过程,以及如何减少人际传播对传播和得到有效预警信息的能力,从而开发出能适合群众的、定制化的预警信息系统和技术。(冯卫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