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车行黄色沙洋中——宁夏西海固干旱见闻
作者:李远 罗博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22 9:54:4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新华网银川6月22日电(记者李远 罗博)以贫困著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包括固原市原州区、西吉、海原等8个国家级贫困县、区,这里终年干旱少雨,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日前记者乘车从固原到海原,亲身感受到这里的贫困与干旱。

    当车行固原境内时,公路两旁郁郁葱葱的白杨树尚能使我们感受到一阵凉意。但约一个小时后,车外就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沙丘彼此相连,像波浪一样向远处延伸,黄色成为主色调,稀疏的植被呈现的绿色是其中的点缀,而银灰色的高速公路像黄沙中的一条细蛇在蜿蜒。

    我们所乘的长途汽车就沿着细蛇的脊背前行。车窗是不能打开的,因为风起沙扬,空气中弥漫着沙尘的味道。

    烈日烤人,窗帘被紧紧拉上,只能透过缝隙观察车外的世界。

    左“顾”之,远处的沙丘像一个个小山坡,长得并不好看,其粗糙的表面若老人的皮肤,布满皱纹。公路旁偶尔可见的白杨树在远处沙丘的映衬下格外显眼。有时,我还能见到三两间土坯房立在路旁,却不见人,也看不到牛群、羊群。

    右“盼”之,间或能见农民种植的菜田,由于缺水,种植面积都不大。稍远处干涸河流的影子依稀可辨,河床经受烈日的炙烤已经皲裂,就像沙漠中迷途旅客干裂的嘴唇。

    这就是宁夏干旱的西海固,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

    长途汽车行着行着,就变成了乘客招手即停的公交车。司机在固定的地方停留,乘客在固定的地方等待,都有了默契。行至海原县境内时,上来一对中年夫妇,男的头戴小白帽,女的围着纱巾,只露出一张圆脸。他们的穿着表明他们是回民。

    夫妇俩刚坐定,售票员即走过来收乘车费。到夫妇俩去的地方每人要两块钱车费,售票员表示。

    夫妇俩当即质疑:“怎么是每人两块钱?不是一块么?”

    售票员态度坚决:“是两块,没错。”

    夫妇俩犹豫片刻,随即起身准备下车。我看到女的手里捏着三块钱,看来他们是差一块钱,只好下车。

    看到这情形,司机说到:“算了,一块就一块,坐下,我们开车了。”夫妇俩又才回到位置上。

    平时我们对一块钱都不会在意,但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多花一块钱也会增加他们生活的负担。

    当地农民靠天吃饭,但“十年九旱”的气候使他们收入甚微,大多数时候不能糊口。

    一份调查显示,2006年,这一区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783元,不足宁夏全区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

    在与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等现实多年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就地扶贫并没有改变农民的贫困面貌。

    于是,地方政府又摸索出易地搬迁的方法。今年3月,政府启动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从这里搬迁20.6万贫困农民,安置到公路沿线和城郊等地区。

    国家和地方将为这项移民工程投资近30亿元,开发和调整土地70多万亩,建设42个移民安置区,涉及宁夏干旱带185个行政村。

    帮助移民在搬迁地发展生产生活的同时,政府对宁夏移民移出地实行退耕还草、封山禁牧,逐步恢复干旱带这一生态脆弱区的植被。

    干旱带的居民几十年来被连绵的沙丘禁锢在贫困中,政府补贴和劳务输出是他们谋生的主要方式,而生态移民将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贫困面貌。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类退一步也海阔天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