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祥云耀青海 藏羚羊带着梦想世界奔向世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西海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22 10:37:1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编者按:6月19日上午,省委书记强卫在接受“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记者集中采访时说:“网络媒体的朋友们来到青海,可以从‘走近藏羚羊、认识昆仑玉、揭秘多巴营’来感受青海各族人民期盼奥运、支持奥运的浓厚氛围,来认识青海的省情。藏羚羊被选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昆仑玉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奖牌镶玉、多巴高原训练基地为国家运动健儿提供后勤保障,这些不仅是青海各族人民为北京奥运会做出的重大贡献,更是青海各族人民热爱奥运、支持奥运的具体体现。”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以反映藏羚羊、昆仑玉、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为主题的系列报道,在反映青海各族人民喜迎奥运的同时,帮助您进一步了解青海。

  一百多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旅行记》一书中曾这样描写藏羚羊:“在山谷中,我们有时会惊起大群的羚羊。这些温文尔雅的动物竖着光亮的长角,就像是刺刀在阳光下闪烁,人们简直难以想象出比它更美丽的景致了。”不难看出,在西方人的眼里,藏羚羊是一个令人神往而又遥不可及的神话。

  2005年11月11日,北京奥组委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2008北京奥运吉祥物的发布仪式,这一天,藏羚羊以“迎迎”的形象,带着青海五百多万各族群众的梦想走向了世界,走进了奥林匹亚的神圣殿堂。

  藏羚羊符合“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藏羚羊申吉成功后,记者曾采访过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他对藏羚羊申吉成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无论从体魄还是习性上来说,藏羚羊都符合“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首先是“更高”。藏羚羊生活在可可西里保护区海拔4400米至5500米的湖泊和丘陵山地间,这个区域被人们视为“生命的禁区”,但藏羚羊依然能在这里从容生活、繁衍生息,足可见它们顽强的生命力。才嘎认为,藏羚羊有幸成为奥运吉祥物,这象征着北京奥运已使我国体育运动走向新的高峰。

  其次是“更快”。藏羚羊是野生动物中的运动健将,在人类和其他动物难以生存的恶劣环境中,藏羚羊却能够以每小时90公里至100公里的速度驰骋奔跑,它的这种精神和人类不畏艰辛、不断挑战极限的体育精神极其一致。

  第三是“更强”。藏羚羊生活的地区,植被稀少,气候严寒,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藏羚羊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用自己的身姿在可可西里描绘出了一道最动人的风景。藏羚羊有长途迁徙的习性,迁徙路程长达数千公里,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它们都不曾放弃漫长的跋涉,无论是体能还是精神,藏羚羊都称得上是野生动物中的佼佼者。

  藏羚羊符合“绿色奥运”的科学理念

  才嘎介绍,藏羚羊栖息在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它是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优势物种。与其他野生动物相比,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和三江源地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关专家研究,藏羚羊为贫瘠的高原土壤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有机肥料,它们产羔后遗留下来的胎盘又为狼、棕熊等肉食动物和众多鸟类提供了食物,从而有效地维护了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当然,藏羚羊对三江源地区生态平衡所做的贡献远不止于此。藏羚羊成为奥运吉祥物,可以使全世界的人通过藏羚羊而了解青海,了解青藏高原,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意义,并促使更多的人走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中来。还有,藏羚羊成为奥运吉祥物,极大地促进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工作,强化了青海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可可西里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藏羚羊的身上凝聚着高原人的精神

  青藏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藏羚羊顽强的毅力和拼搏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其他野生动物不具备的,这也是青藏高原的精神,是青海人的精神。

  年逾50的摄影家王挺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招募的第一批环保志愿者。他十分留恋在可可西里开展环保活动的那些日子。他说:“其实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可可西里是一个高山台地,地形变化不大,相对来说,它的景致是平淡的,单调的。让我感受最强烈的是可可西里的人,来到可可西里后我出现了水肿现象,吃过药后症状才得以缓解。和我一起工作的其他志愿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症状。我十分奇怪,同样是人,管理局的巡山队员们怎么就没有高原反应。后来我发现,他们不是没有高原反应,而是他们比我们更能忍耐。”

  王挺还说,有局外人认为,巡山队员们坚守在可可西里这片土地,仅仅是因为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完全可以应付着干事情,正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他们才那样认真地做事,这不是一个外在的要求,而是一种出于道德和良知的自觉行为。有位巡山队员的身体已经很糟糕了,我问他为什么还坚持在巡山一线,他说他是大山的儿子,离开了大山我算什么?还有人说,等他老了,会拉着女儿的手来到可可西里,那时候他会自豪地指着一大群一大群的藏羚羊对女儿说,看呀,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结果。

  记者曾在一篇报道中写道:“走近了可可西里人,就是走近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叫做奉献。”正是秉承着这种精神,一批又一批以索南达杰、扎巴多杰、才嘎为代表的可可西里人,才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可可西里广袤的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篇章。

  据《可可西里》一书记载,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十年来,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保护区4.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开展了三百多次巡山活动,总行程六十余万公里,破获各类违法犯罪案件一百余起,有效地保护了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作者:李 皓)

  藏羚羊申吉大事记

  2003年4月22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向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提出申请藏羚羊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大胆设想;

  2003年9月23日,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给可可西里管理局复函指出,藏羚羊保护工作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

  2004年4月26日,才嘎应北京奥组委的邀请,参加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研讨会,随后可可西里管理局面向全国开展了吉祥物的征集工作。

  2005年1月17日,宋秀岩省长指出:宣传北京奥运会,支持北京奥运会是我们的责任,藏羚羊是我们青海的品牌,我们要打造好这个品牌;

  2005年1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青海省“申吉”领导小组,藏羚羊申吉宣传工作随之展开;

  2005年1月20日,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为支持藏羚羊成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签名;

  2005年3月28日,青海省“申吉”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专家研讨会;

  2005年11月11日,藏羚羊当选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