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水体污染规律有望揭秘
作者:郭新超 张立 任…  文章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4 8:56:4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讯(实习生郭新超张立记者任荃)近年来,基因组技术飞速发展,有望为水体污染治理提供突破性的技术和知识支撑。昨天,在主题为“淡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生物监测和修复”的第113次东方科技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利用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和“元基因组学”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为治理淡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提供支撑,开展了研讨。

  为了控制水体污染、清除蓝藻水华,人们采用了化学、物理和生态控制等方法。但是,虽然有所进步,效果依然欠佳。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特别是从反映微生物群落本质的“元基因组”角度切入水体污染治理,是目前有关科学家们正在探讨的新思路。“深入认识水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相关的变化规律,对治理水污染有重要意义。当务之急是建立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分子生态学研究体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的赵国屏院士在会上指出。

  事实上,水体微生物群落数量巨大,结构复杂,而且约90%以上是尚未被培养的微生物种类。采取传统研究方法,培养所有的微生物,在不同的微生物中普遍建立遗传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想真正摸清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底子,我们必须另辟蹊径;而微生物元基因组学的兴起,无疑是认识水污染规律的一名‘奇兵’。”赵院士如是说。

  赵院士认为,微生物基因组学在过去十年中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在水体生态保护研究上的应用还刚刚起步,应用和开发的潜力难以估量。利用基因组技术能对水体微生物类群鉴定分子标记——系统描述水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解析与水体富营养化相关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与环境状况相关的变化规律,从而真正探究微生物基因及基因组和水体富营养化的本质关系。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采用综合的生物技术,成功制造“生态陷阱”,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控除蓝藻爆发;其技术在上海4个大面积水域的蓝藻水华治理上取得成功。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玉凰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依托特殊微生物种群,发展综合治理技术,联合研制了工业级驯化性活性生物复合剂。从2000年到2007年,该复合剂先后应用于上海长宁、闵行等区的11条水体污染严重河道的生物修复工程,工程合格率100%,这些水体平均3个月即可初步恢复自净能力。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