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煤制油踩“急刹” 控制能源转换风险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8 22:49:4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发改委对煤制油的“急刹车”来得不可谓不猛,甚至令一些企业措手不及。前期核准的五个煤制油项目被一纸“暂停令”停掉了三个,仅神华集团的两个项目得以继续,其中间接液化项目在获批前不能擅自动工。

    早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透露上述政策后,记者随即联系了几家有煤制油项目的企业,得到相关人士的答复为“没有听说”或“看到报道,但没有得到正式通知”。

    发改委及时叫停煤制油主要是出于对技术的担忧,一位煤炭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煤液化技术仍不成熟,还有待工业示范装置的验证,如果现在不叫停,等到几家煤制油都投产,到时候的损失可能会更大。

    据了解,目前在建的煤制油项目,比中试规模扩大了百倍以上,在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和工艺流程上仍存在很多难点。即便项目建成,也还需一段时间调试磨合,迅速达到设计产能并正常运行的可能性较小。

    在我国发展煤制油最大的动力是煤的储量比油、气资源相对要多。据介绍,大多数煤炭企业打算上马煤制油项目是在2000年左右,当时煤炭行业不景气,煤炭企业希望通过自建耗煤项目延长产业链。

    而按近两年的油价,煤制油有利可图,其“钱景”一度引起各产煤大省争相规划相关项目。出于对技术状况的担忧,早在2006年7月,发改委就下发《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认为煤制油品和烯烃尚处在工业化试验和示范阶段,还存在技术和工程放大风险,要求不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

    按照每万吨煤制油产能大约需要1亿元投入计算,300万吨的煤制油项目需要30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一门槛的提高,实际上将很多中小型企业挡在了煤制油的大门之外,当时各地一哄而上的煤制油产业热,也在这一政策出台后逐渐平息。

    事实上,在当前示范项目尚未取得成功,煤化工产业政策迟迟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对于即使是之前获得了煤制油项目批文的企业,也在放缓项目的进度,采取“边看边做”的谨慎策略,前期获批的五个项目,也只有神华集团的直接液化项目进度较快。

    业内人士表示,煤制油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煤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以及诸多社会配套要求,且条件要求较高。而国内没有运行中的工业化装置可以借鉴,直接液化的技术连国外也没有可借鉴的工业化装置。神华的直接液化在世界范围内是首次建造,存在着从工程放大、装备制造、催化剂性能、生产工艺控制等诸多风险。

    而沙索中国区执行副总裁陈黎明也指出,停止实施其他煤制油项目说明国家在煤炭供应偏紧的情况下,对紧张能源之间的转换风险做了慎重考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