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枝黄花拉响入侵警报 |
作者:陈立华 吴晶 斯… 文章来源:钱江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1 9:13:0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一株株鲜艳的黄色小花,却让各地如临大敌:不仅要彻底铲除,还要化为灰烬“赶尽杀绝”。一段时间以来,一种名叫“一枝黄花”的外来物种频频在宁波、金华、萧山等地出现,引起了各地动植物检验检疫部门的高度关注。 “一枝黄花”美丽之后却可能绞杀其它原本共存的植物;牛蛙,肉味鲜美却会抢走其它蛙类的生存空间……这些动植物,都是外来户,进入一个新环境后,少了原先的天敌和制约,便都蓬蓬勃勃、呼呼啦啦地生长起来,孰不料却对当地原本平衡的生物链和生态资源造成了影响。于是,人们甚至用了这样一个词语来形容:入侵。 据悉,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16种首批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中,有6种已经在我省出现。 “一枝黄花”频现各地植保专家如临大敌 在杭州德胜路附近一块杂草丛生的空地上,一种长得高高大大,样子有点像芦苇的植物,逐渐成为这里长得最旺盛的类别,并开满了鲜艳的黄色小花。 然后,这块空地的茂盛,在杭州市植物检疫站站长谢国雄看来,却并不是什么好事情:“这种植物,其实是一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物种——一枝黄花。” “一枝黄花”的老家,远在北美,它是一种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最高能长到三四米,叶子有20厘米长,到了秋天,就能开出黄色的花朵。谢站长介绍说,这种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生长旺盛,同时还会“排挤杀伤”同一生长区域里的其它植物:“这种外来物种的繁殖力很强,每株可以形成几万粒种子,能通过风和鸟类等途径迅速扩散,疯狂繁殖,会严重破坏当地本土植被的多样性和平衡性。杭州发现的这些‘一枝黄花’,可能就是因为风或者其他类似方式携带进来的。目前尚不成很大规模,说明还是刚刚在这块地区里开始生长。” 早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一枝黄花”被当作庭院观赏植物带进了我国国内;后来由于其超强的生命力,逐渐蔓延到我国南方各个省份。浙江发现“一枝黄花”,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时还只是在沿海一带的海塘上发现,不过10来年时间,当初的零星小花已经有了燎原的态势,目前在宁波、嘉兴、绍兴等地都有发现,根据初步的调查,在嘉兴的涉及面积,已经超过万亩。 从2002年以来,这朵“黄花”开进了杭州,偶尔出现在一些自然草地或者粗放管理的绿化地块上。谢站长告诉记者,一旦发现,他们就会马上彻底拔除植株,晒干后焚烧掉;对于发现的地块,在第二年春天还要用除草剂再杀一遍,“目前‘一枝黄花’在杭州只是零星出现,我们必须要抓住面积还不大的机会彻底根除,如果一旦蔓延开去,就不好控制了。” 也许普通人要问,有必要如临大敌地面对这样一种无毒植物吗?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专家都很严肃地告诉记者:外来入侵物种会直接导致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丧失与破坏,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因为缺少天敌,其生长势态难以控制,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会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6种“不速之客”浙江安营扎寨 在专业人士看来,“一枝黄花”的影响已经不小。其实,环保部门早已关注类似的外来物种入侵情况。早在2003年上半年,国家境保总局就已经公布了首批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名单,共有16种,分别是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其中,几个主要入侵物种给全国造成的直接损失,接近200亿元。 记者拿着这16种入侵物种名单来到省环保局,该局自然生态保护处的副处长尹其方马上刷刷就勾出浙江已经发现的5种,它们分别是凤眼莲(水葫芦)、空心莲子草、豚草、互花米草、牛蛙。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凤眼莲,也就是平常说的水葫芦。这种被列入世界十大害草之一的植物在我省各地都有分布,尤其在湖州等地分布更加广泛,因为在我国没有天敌制约,却在生长过程中消耗大量水中的溶解氧,导致其他水生植物减少甚至消亡。 互花米草则主要分布在我省的沿海滩涂地区,比如宁海地区就有好几万亩滩涂深受其害,每年损失超过5000万。这种植物有“天然消浪器”之称,盘根错节的根系和草叶可以让波浪由大化小。20多年前,国内一些地区还专门引进,可后来却发现这种草依靠其极强的繁殖能力不但侵占原有植物的生长空间,而且还导致贝类、蟹类、藻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窒息死亡,沉重打击养殖业;另外,这种互花米草生长起来极为茂盛,当地的渔民进入茫茫草丛就很难辩明方向,据说还直接导致过好几个人因为误入其中后被涨潮吞噬的惨剧。 空心莲子草在我省也分布很广。当初作为饲料用草引进后,后来种子流散到野外,终于体现出其“霸道”的一面。这种植物喜欢和水稻、果树等争抢养料,而且生命力特别旺盛,总能占得上风。 豚草则在我省的衢州、嘉兴、湖州等地的铁路沿线陆续出现过,后来陆续被控制住了,不过日前传来消息,在金华浦江等地又有发现。这种草如果大量分布,会迅速掠走土壤中的养分,导致干旱贫瘠;而且其花粉还会使人过敏。 至于牛蛙,目前已经在全省各地都有分布。当初,是因为其肉多味美而专门被引进饲养,后来却发现,牛蛙适应性、繁殖力都很强,加之因为是外来物种,几乎没有天敌,在和本地蛙类的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尹其方最后还在“福寿螺”这种动物名称上划了个圈。他告诉记者,前面提到的五种类型,都是各地已经发现上报,经过仔细调查后确认的,而福寿螺则是今年九月份在绍兴嵊州发现,目前具体分布情况还在调查之中。福寿螺能携带一些传染病的病源,如果人们吃了没有煮熟的螺肉,很有可能被传染上,甚至被损害中枢神经。 其实,在采访中,记者也听到这样的说法:那16种外来入侵物种,其实远不止上面说的这6种进入浙江。比如毒麦、假高粱等外来物种也曾被发现过,只是目前没有详细完整的调查结果。 尹其方也告诉记者,如果目前进行一个全省范围的彻底普查,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可能还要严重许多。 三种方式“入侵”两道藩篱严加阻击 又是一条国外货轮靠上浙江的口岸,动植物检验检疫部门总是最早上去进行检查的部门:看是否夹带着外来动植物、货物包装箱是否夹带着生物虫卵…… 面对外来物种无声的冲击,我省的相关部门已经严扎藩篱。 采访中,有关部门告诉记者,外来物种主要是通过这样三个方式进入本地生物链:一是有意引进,比如水葫芦就是被我们主动从国外“请”来当作饲料用草的;其二是无意引进,一些外来物种随着货物包装箱、海轮,甚至附着在入境游客身上进入我国,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一种名叫松材线虫的外来物种,它就是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制的包装箱而带进来;第三则是自然飘落,不少植物的种子顺风顺水就来到了我国各地安家落户。 从以前情况来看,前两种方式占了外来物种引进的很大比重,有一项统计表明,40%的外来物种属于有意引进,50%则属于无意引进。 据介绍,目前在主动引进外来物种方面,浙江已经严格把关,严格控制;而且引进之前都要先进行严格调查,在受控制的情况下引进,先实验证明对当地生态不会造成大的影响的情况下才准许。 针对无意引进,我省的两道防线也已经建立了起来。首先是全省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他们主要负责防止从国外流进外来物种,在机场、港口等第一接触地,通过严格检查,分析各种货物、包装中是否会无意夹带着“不速之客”,可能带着生物虫卵的外国土壤,更不会被放过。 今年上半年,工作人员就曾连续在杭州、温州、嘉兴等三个口岸的集装箱中截获有害生物,其中就从坦桑尼亚入境的原木集装箱中,发现了大量美洲大蠊。 据介绍,今年一到九月份,我省的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已经抽查了27532批次的入境产品,其中的700余批次中发现了不合格情况。 第二道防线则是全省各级动、植物检疫站,他们的职责是在国内各省流入浙江的货物上检查是否携带着有害生物。省植物检疫站检疫科一位负责人就告诉记者,目前不少危害严重的外来生物已经在浙江以外的不少地方出现,如何防止进入浙江,就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他们的工作,就是在流动中作好“堵截”。 进行全省普查建立预警制度 在采访中,有一个事情特别引起了记者的关注:目前浙江还从来没有进行过一次彻底的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这个说法,也得到了省环保局有关处室的证实。 不过,据悉,这项工作将有可能在不久之后全面展开。 目前,我省不少部门都在针对外来物种开展工作,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掌握基本的情况;检验检疫部门主要在把好进口关,严防货物进口时带进外来物种;动物、植物检验站主要针对动植物在国内进行流动时进行监督监测;林业部门也在分担着一部分工作。 一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各方面都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但如果部门之间能加强互相协作,那在防止外来物种工作方面将能事半功倍。今年上半年,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加强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这也意味着要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随后,我省也逐步加大了这方面工作的进度。 目前,全省已经开始计划建立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同时,有关部门还在考虑,能否通过建立隔离保护区,从而让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之间产生一个“距离”,同时收容市民家中不愿意种养或者濒临死亡的外来物种。 此外,针对外来物种的专门普查也将有可能随之展开。省环保局自然生态处的尹其方副处长也告诉记者,其实环保部门早就有这个方面的计划,只是因为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一直没有落实。如果这些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各项工作将随之展开,彻底摸清到底有多少种对本地生态系统有威胁的“外来客”已经进入了浙江地界。 在省环保局,记者还看到了一份给省政府办公厅的报告,其中就建议包括环保、农业、林业、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在内的众多部门,能组成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这一建议已经得到了省领导的大力支持,联席会议将由环保部门牵头召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