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海南]自然保护区需要“关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华南新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9 10:16:2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20年来,保护区最大的变化是树高了,树大了。”海南省甘什岭自然保护区负责人梁昌强对甘什岭的山水植被如数家珍。说这话时,他眼中掠过一丝落寞。

  1985年,甘什岭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世界上唯一的无翼坡垒树种。20年来,一年10万元保护经费,仅够工作人员发工资,关于无翼坡垒的土壤分析申请了多年,至今仍在申请。

  像甘什岭这样的情况,在海南各大自然保护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破坏现象屡见不鲜

  海南的许多保护区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现象,开山、断流、盗伐、游耕,屡见不鲜。黎母山中先后建立了5个小水电站,并入全省电网;在海南第一瀑布———吊罗山枫果树瀑布下游也修建了小水电站;白沙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的用地经常被附近村民侵占;鹦哥岭林木盗伐猖獗……

  海南生态环境保护专家杨小波说,最可怕的就是砍山种植等游耕式的生产方式,严重破坏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问题的症结在于,保护经费捉襟见肘,保护区生存步履维艰,依靠每年国家拨款仅能维持正常运转。这样的保护能走多远?

  利用是保护的最终目的

  有关专家指出,保护和利用是并行的,利用是保护的最终目的。应在合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将海南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东方大田坡鹿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76年,当时只有26头坡鹿。1986年,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现已繁衍坡鹿1100多只,现在保护区内有100多种动物、70多种鸟类、500多种植物,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然而,依靠每年几十万元的拨款,仅能解决全区50多人的工资。

  大田走的是一条自营经济效益的路子。除种芒果、开发商品房外,大田计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鹿资源。保护区副主任张海认为,坡鹿作为一种濒危动物,当数量达到3000多只的物种平衡安全系数后,即是开发鹿茸、鹿酒等鹿产品的科学时机。

  保护体系亟待完善

  专家指出,海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体系仍亟待完善。如果海南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比例能提高到10%的水平,情况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生物资源本底不清,是影响海南建设生态省的重要障碍。据悉,海南大规模的生物资源调查基本上是在上世纪50年代时进行的。50多年过去了,变化的程度到底有多大?目前,保护区的研究还属“客场作战”,每年大批科研机构到保护区开展各自所需的研究活动,缺乏系统稳定的专门研究。专家建议,保护区应建立专家库,与各地科研机构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一支本土队伍。

  此外,眼下每个自然保护区都大面积地封山或圈地,少辄几千亩,多辄数万亩,对土地数量有限的海南而言,压力极大。周边农民不但面临迁移原住地之虞,又没有土地种养,时常与保护区发生土地冲突。

  鉴于海南热带陆海生物资源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不久前业内人士提出“海南热带陆海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科技创新工程”计划。据了解,该计划一方面注重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也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力争研制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形成产业并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高新技术项目。

  这个计划,也许能给海南生态省建设带来福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