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这里是大气科学最前沿 |
作者:王学健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7 8:49:5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不必走出国门,在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就能站在国际大气科学的前沿,与中外科学家就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这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前举行的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5周年研讨会上,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所长、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王会军这样介绍。
被誉为中科院与北欧科技合作典范的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2003年在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成立。竺可桢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气象地理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南森是挪威北极探险家、海洋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以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挪威南森环境遥感中心、北京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和皮叶克尼斯气候研究中心共同出资创建的研究机构。
“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合作的挪威研究机构在海洋方面比较强,在大气方面相对较弱,而我们正好相反;另外,在地域方面,我国在低纬度地区,挪威在高纬度地区,这样就可以实现双方的互补合作。”王会军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在当年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召开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专门为该中心的成立发来贺信,其中写道:“我高度赞赏并积极支持这样起点高、定位高、水平高的国际合作研究的重要举措。”在该中心成立之时,挪威环境大臣亲临并为中心挂牌。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中心,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采用全新的运行机制,实行双主任负责制,由中挪双方各出一位主任协商管理中心日常工作,挪方主任为Helge Drange教授,中方主任为王会军研究员。其中,王会军负主要责任。对于中心的管理和科研工作,如岗位设置、科研部署、队伍建设、筹集经费、提出预算、统筹支出等,两位主任经常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该中心邀请了数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组成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制定中心的学术方向和计划,并对中心的年度报告进行评议,提出具体的运行和管理意见,保证了中心的学术研究工作时刻与国际前沿接轨。
在该中心成立5年的时间里,共承担和完成包括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和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在内的科研任务10余项,并成功与欧洲有关机构联合申请到了欧盟2项科研项目,最近又获得国家“973”项目。
在激烈的竞争中,该中心成功取得了欧洲气候论坛——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脆弱地区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承办权,并于2004年10月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是欧洲气候论坛非政府组织第一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召开。通过这次会议的举办,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了与欧盟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提升了该中心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
与此同时,该中心还在中挪双方定期举办国际间的学术研讨活动,联合制定学术计划并共同申请科研基金。2004年与2006年中挪双方成功举办了两次古气候研讨会,来自挪威与中国的数名古气候学家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并很快付诸实施。
今年10月27日至10月31日,由该中心主办的第三届高低纬气候遥相关夏季讲习班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召开。来自挪威、俄罗斯、印度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到场作特邀报告。
该中心组织的夏季讲习班始于2004年,每两年在中挪双边各举办一次。王会军介绍:“2004年第一届中挪双边夏季讲习班成立之初,仅是中挪双边科学家和研究生参加的一个40多人的小型讲习班,经过4年发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如今的讲习班无论是双边学术交流、合作还是参加人数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是提高我们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最有效的方式。”谈到中心成立5年来给中国科研单位国际合作方面带来的启示时,王会军表示,这样的国际合作中心对于中国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水平的提高成效最为显著,同时,大范围、长时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使得合作双方整体科研水平得到最高效的提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