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广州各大公园生态恢复脆弱
作者:刘虹 周飞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7 16:00:4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讯 记者刘虹、通讯员周飞报道:昨日,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中山大学教授、生态恢复学专家彭少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仅广州白云山生态恢复不科学,即使是各大公园的物种也过于单一,缺少生物多样性,抗灾能力非常弱。

  “广州的生态恢复不科学。”他表示,在生态恢复过程中,最早种的树必须能充分利用阳光和水分,并且能快速生长,这种树被称为先锋树种。白云山在改造初期,就曾种植了马尾松。但十多年前,当进一步改造时,却选择了相思树去替代马尾松。他告诉记者,相思树和马尾松都是先锋树种,而合理的办法应该是选择山茶科等科目中期树种,“马尾松白长了十多年,太浪费了。”

  他进一步表示,当前很多城市在做生态恢复时,只看中美观,而不重实际效果,结果是事倍功半,“生态恢复要尽可能靠近自然状态”。

  “广州的城市生态恢复问题更突出。”他表示,广州当前最大的问题是绿地面积不足,按照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绿地当然是越多越好,但从城市实际考虑,两块绿地的间隔不能超过一百米,“从生态考虑,忍痛拆除建筑,也要保障绿地面积”。

  他认为,即使是广州的各大公园的生态构建也不合理,几乎所有的公园都是只考虑美观,而放弃了生态功能,只是单纯地种植园林物种,“物种太单一,如果缺少生物多样性,抗灾能力就非常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