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何必都等到最后才革命?
作者:查玮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5 11:43:3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柳宗元曾在诗中描绘出清清柳江宛如九曲回肠,青山绿树遮蔽千里的情景。如今,经过多年的“酸雨革命”,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人又可以见到柳江当年的美景。而这一切,得益于柳州市近年来探索出的一条“既要工业发展,又要碧水蓝天”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柳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工业经济总量约占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4。但由于过去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环境问题,柳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全国四大“酸雨之都”之一。据估算,酸雨每年给柳州带来的损失高达几十亿元。
  为改善环境质量,柳州市近年来提出进行“酸雨革命”。近5年来,柳州生态环境建设直接投入超过35亿元;采取先进技术,对企业进行排污监控;对于城区排污企业能搬迁的就搬迁,不能搬迁的就治理,治理不达标的就关闭。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17%的情况下,柳州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07年,柳州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33.31%;市区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去年优良天数达351天,优良率达96.2%,创20年来最好水平。
  柳州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诚如市委书记陈刚所言,这一切主要得益于柳州重视环保,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走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不仅是柳州,近年来不少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成果。如江苏省溧阳市大力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推进“青山、碧水、蓝天”环保工程: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排污管网建设;大力推广农村循环经济,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黑龙江省宝清县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重要日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打造清新净美的山水生态城。
  科学发展要求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置于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基础之上,综合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因素,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实践证明,无论是什么样的地区,只要坚持科学发展,保住了绿水青山,就会有金山银山。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禀赋、特点和环境方面的薄弱环节,坚持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
  柳州的教训和经验再一次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走不通的,“酸雨革命”固然值得称道,却也是柳州在被逼入绝境后的突围。倘若非要等到陷入窘境后再掀起“革命”,不仅会极大地抵消发展成果,也会使社会进步付出极大代价。由此,对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我们必须有更深刻的认识。
  当前,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势对我国的影响逐步显现。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发展同在的关口,如何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和重任。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我们必须坚定地抛弃以高耗能、重污染、低效益行业或企业应急救火,等到危机缓解之后再进行“环境革命”的思想,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依靠先进、环保的产业应对危机,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要实现科学发展,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和科学内涵,将环境保护作为宏观调控和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各地领导和决策者要站在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高度谋划全局,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而且要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把这些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柳州的“酸雨革命”告诉我们,坚持环境优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不二选择。要依靠保护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巩固发展保障、提高发展质量。无论是在平时的发展中还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紧迫形势面前,都必须将环保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前端,使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与区域特色相吻合。
  陷入绝境后的“环境革命”固然会对推动环保产生巨大动力,但也会对经济社会造成一定伤害。科学发展更应注重源头的未雨绸缪,而不能依赖末端的革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