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机制体制创新为洱海保护提供基础性保障
作者:涂序波  文章来源:大理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 12:06:4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大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阿泽新,几年前曾是洱源县江尾镇党委书记。谈起对洱海的保护,他可以滔滔不绝说上几天几夜。但最重要的一点,他说,机制体制的改变,治理洱海保护更加符合市场规律,使治理洱海有了基础性保障。

    2003年,将原隶属洱源县的洱海上游入湖区域的江尾(现上关镇)、双廊两个镇划归大理市,实现了大理市对洱海环湖区域的统一管理;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三位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级各有关部门和环湖各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大理市洱海综合治理保护工作领导组,建立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的洱海综合治理保护组织领导机制,强化了对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领导和部门间的沟通、协调、配合和监管;制定了加强洱海综合治理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洱海综合治理保护工作的目标要求、工作任务、政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洱海综合治理保护工作;实行了重奖重惩的目标责任制,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要求,与各级各部门签订了洱海综合治理保护目标责任书,将任务、目标层层分解,实行风险金抵押和一票否决制,形成了分级负责、分块管理、属地治理、群防群治、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洱海治理保护的良好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沿湖环保监管网络化管理制度,分别在沿湖10个镇和大理经济开发区成立了编制为3至5人的洱海环境管理所,机构设置为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由财政拨款,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专项负责辖区内的洱海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针对洱海湖岸线长、入湖河道多、环湖村落多、农村公共卫生管理难度大的具体情况,在沿湖聘请了1366名滩地协管员、河道管理员和垃圾收集员,负责洱海滩地和入湖河道的常年管护及日常保洁,建成了以滩地协管员、河道管理员,各镇洱海环境管理所、市级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多层级流域管理体系;积极发动群众,按照群防群治的工作模式,建立起市、镇、村、组四级联动的监管防治网络,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全流域管理工作格局,使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有了基础性保障。

    中国环境科学院首席专家金相灿在总结洱海保护与治理工作时,简明扼要地概括为5大经验:省、州政府,省环保局及“九湖办”,大理州环保局的治湖决心,真治实干;先进的治湖理念与技术路线、依靠科技;适用的治理技术与集成技术;治湖的机构与机制;先进的流域管理理念与经验。他认为,洱海保护与治理,是全国湖泊治理的一枝花。10多个春秋以来,大理市委、市政府开拓进取,不断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市,把保护好洱海列为工作的头等大事,一届接一届,毫不松懈,经过艰苦努力,使洱海保护与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