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从“方便兜儿”到“白色污染”再到“限塑令”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3 22:17:32  文章录入:鬼见愁  责任编辑:conghe

    薄薄一个塑料袋,造价低、商家免费给,重量几乎为零,叠起来方便携带,展开来却特别能盛东西,能装稀能装稠还能保鲜,它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亲切称之为“方便兜儿”。“方便兜儿”是如此方便,迅速风靡。

    “方便兜儿”用完就成了垃圾,而这种垃圾极难处理,让人无可奈何。这种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塑料袋很难降解,可以在自然界存留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埋进土里,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漂在水里,污染水体,一旦被动物误食,可能绞进消化道无法消化而使动物活活饿死;焚烧则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任由它飘在风中,又成为“视觉污染”,还可能成为老鼠、蟑螂等有害生物的巢穴。大量丢弃的“方便兜儿”和塑料薄膜等塑料包装制品形成的危害和隐患越来越严重,这类废弃物多为白色,故被称为“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不容忽视,有识之士不断呼吁,中国终于对“方便兜儿”大声说“不”。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国家的规定无非是希望引导人们尽量少用“方便兜儿”,而真正解决“白色污染”更重要的是人人践行环保观念。

    从“方便兜儿”到“白色污染”再到“限塑令”,这个进程直观体现了中国人发展理念的升级,从片面强调发展转变为践行科学发展。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街道的居民正往“方便兜儿”里装垃圾(1993年8月摄)。新华社发

    昆明大观公园里一个被随手丢弃的“方便兜儿”随风飘起后挂在树枝上(2008年2月11日摄)。新华社发

    大风过后,宁夏银川市凤凰北街景观带的树枝上挂着“方便兜儿”(2006年3月10日摄)。新华社发

2005年4月6日,河北省滦南县大姚各庄村的农民在铺地膜。新华社发

    2005年4月3日,河北省威县大各寨村一农民将挂满废地膜的棉花秸秆卸下车。新华社发

    2005年3月30日,一名男子从河北省威县大各寨村附近堆满废地膜的道沟旁经过。新华社发

    在新疆阿克苏市南郊约10公里处拍摄的废旧塑料加工作坊(2004年11月6日摄)。塔里木河源流之一的阿克苏河从此地流过,这些“白色污染”直接危及塔里木河的生态环境。新华社发

    2006年3月27日,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一位农民在布满地膜碎片的田地上耕作。新华社发

    青岛市南区工商局执法人员正在对农贸市场使用的塑料袋进行检查(2008年6月3日摄)。“限塑令”要求严禁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新华社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