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怎么保证四万亿拉动绿色GDP?
作者:刘效仁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4 11:41:5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未来两三年,在国家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环保投资占有重要一席。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建议说,4万亿元的投资应成为绿色投资,注重投资项目的环境效益,比如铁路、机场甚至是电厂的建设,应该从一开始就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不能落掉环评这个重用环节。然而,我国环境监测和执法队伍设备、人员配置捉襟见肘的局面,已经严重制约环境执法的开展。要保证4万亿元带动的是绿色GDP,笔者以为环保应当首先“硬”起来。
  对中央政府未来4万亿元投入拉动内需的消息,不仅众多媒体给予了好评,不少权威的经济学家也表达了良好的预期。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不会让已经紧绷了两三年的节能减排这根弦放松?带来的是否都是绿色GDP?一些地区会不会借发展经济之名放松环境监管这根紧绷的弦?这些都值得有关部门注意,要未雨绸缪,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
  一方面,要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我国环保投入长期不足的问题。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的建设仍然滞后,许多欠发达地区的县城至今没有污染处理设施。尽管在过去两年中,国家已在污水处理和电厂脱硫等方面投入3000多亿元,但据专家测算,要完成以“污染物削减10%”为主的环保目标,我国至少需要在环保领域投资15300亿元。况且,目前不少地区的污染处理设施不能保证正常运转,有的甚至成了摆设。如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环境监督、监测队伍,就很难保证这些污染治理设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另一方面,要遏制一些地方借发展经济之名放松环境监管的冲动,强化环评的权威,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的权威。上年度原国家环保总局通报的涉及全国22个省电力、钢铁等12个行业的82个项目中,就有59个严重违反环评法。再加上对未报或未批环评就擅自开工建设项目处理不到位,追究行政责任落实不到位,环评在不少地区常常被束之高阁。环评机构要摆脱权力的干预和经济利益的影响,确保环评本身的公正性、科学性。同时,必须恪守环评的前置程序,维护环评的权威:未通过环评的绝不允许上马;上马的不但要立即停工,而且要追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责任。
  环境监测和执法队伍设备、人员配置捉襟见肘的局面,同样严重制约着环境执法的开展。由于体制原因,一些地区的环境执法经费目前还没有纳入财政拨款的范围,很多基层环境执法人员骑自行车赶往污染事故现场。更严重的是,地方环保机构不得不听命于地方政府,有时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监督职能。
  国合会副主席、世界经济论坛执行主任布兰德指出,尽管经济发展减缓了,但环境保护不能减缓,在当前全世界所面临的经济危机前,解决环境问题迫在眉睫,进一步刺激经济发展不能以再次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少专家也建议,我国应该抓住此次投资的契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能耗低、污染少的低碳经济。要保障中国4万亿元带动的是绿色GDP,有关环保组织和权力机构责无旁贷。即使当前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也应当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把说“不”的权力用得足足的,靠公正、权威和严肃,成为绿色GDP的忠实卫士。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