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粗略预报到精准把脉 |
作者:刘莉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5 9:02:3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今天,人们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可以随时接收实时气象预报,台风、暴雨、干旱、高温、寒潮、沙尘暴……细致的个性化服务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求。刚刚过去的2008北京奥运更是让气象技术“大显身手”,天气预报具体到每个场馆每时每分。而在30年前,这几乎是不能想象的。
这些巨大变化的背后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气象事业的飞跃发展。12月23日上午,“中国气象局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召开,几代中国气象工作者欢聚一堂,共同回顾他们亲身感受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一些地方气象工作者甚至要靠“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这样的古代谚语作为主要的预报手段。仅有的一些气象观测设备也简陋非常。 改革开放后,情况迅速发生了变化,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应用服务室主任张强对此深有体会:“我们日常业务使用的气象数据从过去少量的地面、探空观测数据扩大到能够使用我国自己发射的风云系列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风廓线、GPS等多种类型的资料。” 30年来,我国建成了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综合气象探测系统。目前,我们共发射风云两个系列共10颗气象卫星并实现了业务化运行和双星观测,跻身世界气象卫星大国行列。我国已经建成了138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由2134个国家级地面自动气象站和1929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组成的全国地面观测站网,实现了地面气象观测由人工观测向自动观测的转变等。 30年来,气象预报越来越注意服务社会和百姓的需求。1983年8月,电视观众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了一档新节目———《天气预报》,从此,越来越多的人把每天接受气象服务当作日常出行生活不可缺少的“粮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气象工作者主动面向农业、交通、水利、国土、卫生、旅游等各行各业,以及森林防火、安全生产、应急保障、国防建设等部门和领域,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丰富气象服务产品。 气象预报已由单一天气预报发展为目前的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农业气象等业务,以及空气质量等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等专业专项业务。 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方式多样化,包括广播、电视、警报系统、海洋预警电台等,据统计,每天接受气象服务的公众超过10亿人次,手机短信定制用户8000多万户。 依靠科技进步,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效益不断提高。台风、暴雨、干旱、高温、空间天气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明显增强。特别在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5•12”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航天工程等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1%%—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