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落户福田
作者:杨朝晖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9 10:13:3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  杨朝晖)  在今天举行的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授牌仪式上,北京市公交集团与福田汽车签订了混合动力客车采购协议。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仪式并讲话。他强调,在发展速度减缓的时候,汽车工业应该更加注重调整结构,加快创新技术,为应对经济危机作出积极的贡献。仪式上,北汽控股公司董事长徐和谊和福田汽车总经理王金玉,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万钢表示,未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成为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今后10到20年将是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的关键期,基地的建立将成为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孵化器。

  他说,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可以促进产学研用紧密合作。他希望这种新联合机制能够在产学研上走出一条新路子,探索解决产学研结合中各类问题。

  进入21世纪,全球汽车工业共同面临着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国都把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并实施了支持新能源汽车开发战略规划。万钢说,我国从本世纪初,就设立科技重大专项,进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目前已基本掌握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零部件体系,开发了一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据了解,福田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占地1000亩,总投资50亿元,具有年产各类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客车5000辆、高效节能发动机40万台的生产能力,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基地。

    王金玉介绍,基地拥有与世界同步的三大绿色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替代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已建成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和高效节能发动机四大核心设计制造工程中心。其技术广泛应用于福田生产的大中型客车、MPV、中重卡及轻卡等全系列商用车,其中两个系列已经实现商品化。

  我国至今还没有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拥有众多新能源汽车研究成果,但由于缺乏用户需求和较具规模的设计、制造基地,多数技术没有得到转化利用。为了抢占市场先机,近年来,福田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科研力量,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王金玉说,他们从2003年开始布局新能源,并一直把“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最终凭借超前的战略,终于掌握了新能源领域的未来核心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上领先了国内同行一步。

  2005年,在企业经营遇到困难的时期,福田毅然投资6亿元兴建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节能减排重点试验室。目前,此试验室已正式落成,其整体设计及配套设施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6年福田混合动力客车面世;今年1月,30辆福田欧V混合动力客车正式交付广州一汽巴士使用。福田成为第一家真正实现混合动力汽车产品产业化的企业。

  此次混合动力公交车采购协议的签订,意味着我国“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即将大规模展开。而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成立,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它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从此将改变一家一户汽车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向“举全国之力办大事”开发新模式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不单纯是一个民间性质的联盟,它是在科技部支持、北京市委、市政府协调下发起成立的。徐和谊解释说,从组织结构上看,该联盟的最上层是政府协调委员会,下有北汽集团控股公司、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工程基地、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用户等组成。北京的新能源汽车开发,正在从以福田等汽车企业为核心的独立开发模式,向在政府组织协调下,以地区为中心,以核心企业为主体,集合区域内相关科研、关键零部件供应、整车生产、用户等产业链全部能量,共同开发,共享成果的合作开发模式转变。

  王金玉表示,福田对新能源产品未来的发展也已做出了系统规划,成立了专门的新能源汽车研究中心,并将陆续推出卡车、MPV、轿车等新能源车型。这将促使福田在新能源领域缩小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同时也将有助于福田尽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实现全球化目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