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监督和服务
在速度和质量之间必须把好关,即积极主动服务,又坚守自己的职责
不论是四川全省还是经济社会已经比较发达的成都市环保部门,都面临如何在灾后重建的热潮中,既要积极主动服务好灾后重建,又要坚守自己的基本职责:监督。
“我们的压力非常大、任务非常紧,灾后环评项目有326个,5个月来平均1天评审3个项目,但灾区环保人要有站住自己的理由,项目在都江堰有什么危害,环保人自己要想清楚。环保局内部分工不分家,大家都围绕这件事来做。”都江堰市环保局行政审批科的李峰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
地震中,都江堰公共服务设施破坏非常严重,54个需要重建的学校和31个需要重建的医疗机构都已经做了环评。李峰介绍说,土桥小学旁边有一座加油站,环保局在进行审批时就提出小学应避开加油站,援建方上海方面采纳了环保局的意见,按国家规定在远离加油站的地方重建了土桥小学。
灾区重建,百废待兴,在地震中毁灭的工业企业如何重建,如何选择适合灾区的项目?环保还能保持一个高标准吗?对此,李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比如油漆、涂料,虽然现在都江堰现在很需要这样的工程,但因归到化工类,环保局在审批过程中给否决掉了。”
环境保护部规定临时安置点要有化粪池,都江堰市有250多个临时安置点。由于都江堰是一座位于成都上游的城市,一半区域涉及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一半区域是成都市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临时安置点在哪里选址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选点时环保部门解决参与进来,通过提出意见和现场指导解决了这个问题。
记者了解到,为保护饮用水水源,都江堰市环保局在徐堰河(成都水源地)和聚源镇15个安置点都上了污水处理设施,其中就有中国环境报社组织、从江苏省南京市远道运来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
在重建过程中,将原来不规范的尽量规范,这对环保工作也是机遇。李峰介绍说,原来都江堰乡镇污水没有进行处理,现在已有6个乡镇建立了污水处理厂。都江堰由上海援建,今后都江堰将有9个污水处理厂,城区配套建设两个,为配套青城山旅游,也将建1个污水处理站。
但在速度和质量之间必须把好关。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近日强调,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当前环评要认真兑现“七项承诺”,为扩大内需开辟一条快捷审批的“绿色通道”。对于满足环境准入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适当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对于不符合环评要求的项目,要主动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指导,适应国家拉动内需的要求。
记者一行在四川省了解到,为灾后重建服务已经成为各级环保部门的共识,最突出的是,环评上需要做大量工作,为保证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四川省环保局将200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权下放,加快了工作进程。现在,5个亿以下的项目在成都市环保局就可以审批。
成都市环保局局长王文斌告诉记者,成都市现在基本做到项目环评来了就批。另外,很多项目必须要环评审批后才能发放贷款,环保部门为此跟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进行了联系,方便了项目建设方。此外,还对有些规划环评免收环评费。据统计,成都市环保局已经审批了道路建设、学校、污水厂等200多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环保局坚持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为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除了成都,在其他灾区灾后重建的前期工作中,环保部门在规划环评方面也给予了大量支持。
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上,环评显示出重要性:对于地震中受损环保设施的修复,成都坚持“三查三报”制度,即停产要报、污染设施修复要报、恢复开工要报。在过渡安置点建设中,环保局坚持环保设施同步规划,建设板房时同步建设环保设施,验收时污染设施同步使用。
另外,灾后重建强调“三同时”,即灾后重建规划一定要考虑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时一定要同步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要保证治污设施同步使用。在重建阶段,环保部门在居民安置点选址、学校、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做好环评工作。
对于极重灾区来说,环保工作的重点就是为灾后重建服务,为灾后重建的产业发展服务。彭州市环保局焦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彭州狠抓灾后重建项目及其环境保护,在进行每个点选点前,环保部门主动介入,一开始就参与,环境敏感点因此可以避开,而环保局提的意见95%被采纳,环保部门说不行,就不干。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环保部门如何发挥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王文斌讲出了他的看法。他说,环保部门要主动出击,环保工作做得好,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重要作用,“地震地区是比较落后地区,经济欠发达,污染治理相对落后,通过灾后重建,可以实现环保的跨越式发展。另外从产业发展来说,环保介入对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有很大作用。震掉的GDP是比较落后的,新建的项目是环境友好型的,新引进的项目要按照新的产业布局来搞,按照‘三同时’要求来建设,从根本上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
关键词:能力建设
地震中监察监测都遭受毁灭性损失,恢复环保部门自身监管能力显得更为迫切
在调研中,记者一行了解到,怎样尽快恢复自身的监管能力,成为困扰灾区环保部门的事情。
抗震救灾中,环保系统整体实力得到了检验。雷毅很是感慨,“我们有斗志,装备和设备却不足。”地震中,环保队伍有人员伤亡,特别是一些基层业务骨干和大量资料档案的损失,环境监管能力遭受毁灭性打击,监测能力基本损毁,监察车辆损失严重。地震对四川省环保系统监管能力造成严重破坏,经济损失14.28亿元。光空气、水自动监测站就损毁135个。尽快恢复自身的监管能力势在必需。
但自身救援体系怎么完善?雷毅说,环保专项资金不能用于建房,当地也没有能力建房,“能不能从固定资产投资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当地环保系统房屋建设?希望有关部门能给出明确的政策。”
环保部门如何加强自身能力建设,顺应灾后重建的需要?已成为四川省行政绩效考核试点单位的四川省环保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四川省环保局提出创四好班子,带一流队伍建设,完善首问责任制。落实责任追究制,有权必有责;完善奖惩制度,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人员主动学习、从软件上保证灾区重建顺利完成。
成都市环保局局长王文斌无奈地说:“我们搞环境监测工作,工具基本都是爹妈给的,因为基本靠眼睛看,鼻子闻。我们的环境监管数字化水平比城管数字化监管差多了。”他认为,环保要靠科技要生产力,靠管理要效率。所以必须加强数字化监管。
新闻链接
开辟绿色通道,快严并举促重大项目及时上马
四川提升环评效率提速灾后重建
本报讯 在四川省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过程中,四川省环保部门快严并举提升环评效率,促进震后重大项目上马。到2008年12月中旬,已完成包括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在内的343个重点项目的环评审批。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灾后重建的特殊省情,四川省环保部门优化环评审批程序,提高环保审批效率,全力推进灾后重建项目早上、快上、多上。据介绍,针对重大项目的环保审批,四川省环保局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并做到“四个加快”:
即加快审批符合灾后重建规划、扩大内需要求和中央政策支持的建设项目;加快审批满足环保准入条件和环境污染小,污染防治技术成熟、措施可行、项目地址选在已进行环评的工业园区的建设项目;加快审批国债项目、军工项目、公益性项目、民族地区项目等;加快审批涉及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符合国家拉动内需重点投资方向的、对四川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的项目。
据介绍,在保证审批和验收质量的前提下,四川省环保部门优化流程,精简程序。凡可以简化大纲环节的建设项目一律简化;需要编制大纲的建设项目,对大纲只进行技术咨询,一律不再进行审批。同时,压缩环评文件编制、技术审查、审批阶段时间,实行“一版制”,及时出具评估意见和审批文件。
为强化环评审批服务,四川省环保部门还提前介入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做好跟踪服务,建立重大项目环评进展月报制度,定期汇报四川省重大建设项目情况,帮助企业解决环评审批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推动项目建设进度。据了解,在四川省环保部门的帮助下,中国石油四川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广元至南充段、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烧结系统技术改造工程等项目均及时通过环评批复。
在提升环评效率的同时,四川省并没有放松对不符合环保准入要求项目的把关,从源头加以控制,严禁审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