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张家港绿色经济成发展新坐标
作者:闫艳 李玉芳 高…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12 8:57:3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讯 在江苏省,张家港这3个字绝非一个简单的地名。从1996年被授予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1999年第一个提出“国家生态市”创建目标;从2006年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市”,到2008年5月被环境保护部列为江苏省唯一一家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张家港市有太多令人炫目的头衔,在这些头衔背后,绿色成为张家港这座城市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构筑一个个循环圈
  作为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县(市),张家港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完成了循环经济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引进推广资源节约替代、能量梯级利用、零排放、绿色再制造等技术,推进企业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集约型转变,打造物质、资源、能源循环圈。
  一个个由一条条生产链构筑起来的绿色经济循环圈,在张家港市随处可见:
  江苏沙钢集团每年以250万吨废钢为原料生产优质特钢,企业内部利用高炉煤气发电,转炉煤气取代重油;高炉水渣经制粉后变成混凝土增强剂;18套水处理系统使废水重复利用。沙钢集团从“三废”中获得17亿元的收益,循环经济对企业效益贡献率超过35%。在张家港,这样的循环经济典型企业已有30多家,遍布粮油食品、生物制药、精细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
  张家港保税区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在引进项目过程中,不仅看项目的先进性和环保性,更要看项目在园区产业发展中的链接性。在苏州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的硫酸系统能回收98%的制酸化学反应热量,在不消耗任何资源的前提下,每小时可发电5万多千瓦时。苏州精细化工的硫酸、氢气、氯气、烧碱等又可以提供给园内其他企业生产更多的化工产品。正是看中循环链的功能,杜邦、道康宁、日本触媒等化工巨子相继入驻化工园区。
  实施“三三三”环保工程
  张家港大气环境的有效改善,得益于从2006年起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站在张家港市凤凰镇韩国工业集中区的道路旁,放眼望去,只见一条条输气管道犹如绿色长龙蜿蜒向前延伸。张家港市永兴热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忠信介绍,公司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铺设热网管线40公里,覆盖半径达20公里。正是这40公里长的管线,如今已为32家大中型企业集中供应蒸汽,每年可节煤7.9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264吨、粉尘3160吨。
  与大气环境治理“并驾齐驱”的还有各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三年规划和化工行业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这就是张家港的环保“三三三”工程。
  为从源头上保护环境,很多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大项目,都被严格的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挡在门外。据统计,2008年,共拒批累计投资额达25亿多元的铜冶炼、木棉浆、造纸等项目。
  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2008年5月,张家港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6个试点地区之一。9月,张家港市又编制完成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并通过专家论证。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关注民生,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入手。回眸张家港的生态实践,“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一步一个台阶,一层一个抓手,全社会应运而生了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风尚。
  从1999年底开始,张家港市率先提出“国家生态市”创建目标,创建范围由城区向整个城乡拓展,把生态建设全面融入产业大调整、城镇大建设、环境大整治中。
  走进张家港的万红社区,小区内居民楼整齐划一,花木绿化带、各种造型别致的景点点缀其中,相映成趣,中心花园、社区广场布局合理。社区在营造优美环境的同时,更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举办环保科普讲座,绿色生活理念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居民心中,转化为居民的自觉行动。
  目前,张家港市已建成一批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和省级卫生村,以及省级生态村69个、各级绿色学校112所、绿色社区83个、绿色企业132家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