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天不帮忙 大地喊渴  靠科技向老天要雨水
作者:张意轩 王慧峰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13 9:23:1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新闻回放

  截至2月11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74亿亩,作物受旱面积1.34亿亩,其中重旱3761万亩,干枯416万亩。有465万人、233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11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较2月7日高峰时减少2726万亩,作物受旱面积减少2712万亩,重旱面积减少1778万亩。

  谁动了我们的雨水?

  “从总体上看,北方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特旱区达50年一遇。”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如是说。

  去年冬天以来,北方冬麦区雨雪严重偏少,旱情持续发展,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谈及此次北方大旱的原因,宇如聪解释说,“大气环流异常,造成暖湿气流不活跃是主要原因。自去年11月以来,北方冷空气较强,西南暖湿气流也就是副热带高压偏弱,没有输送到长江以北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因此造成干旱。”宇如聪表示。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分析表示,此次受旱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降雨少,温度高;二是寒旱叠加;三是灌期提前,用水集中。

  而据气象预测,今年2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仍将偏少,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各地开展人工增雨抗旱

  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截至2月9日凌晨,陕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山东北部和西部、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北部和西南部出现了5-10毫米降水。其中,山西南部部分地区及陕西西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南部和西北部、湖北北部和西南部等局地有11-18毫米降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陕西镇巴,为26毫米。

  2月7日至8日,河南省各级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积极实施飞机和高炮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区普降小雨,在中原大地下了一场“救命雨”。

  2月7日下午至9日6时,安徽省已经在皖北地区实施了4架次飞机增雨作业,旱区普降6毫米以上的喜雨,最大降雨达11.8毫米。

  各地开展人工增雨抗旱的消息不断更新,“人工增雨”一时成为人们点击的高频词。但有关专家表示,人工降雨也需要基本的天气条件。

  宇如聪介绍说,现在气象部门一方面严密监视预测天气,另一方面配合这种天气的监视预测,也做相应的准备,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目前受灾各省都有人工降雨的队伍,未来将抓住每一次人工降雨的机会以减轻旱情。

  不能说今年粮食减产成定局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对今年的粮食丰收依然抱有信心。“干旱和气象条件有关,但是如果后期灌溉跟得上的话,旱情还是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他说,目前旱情比较棘手,主要是因为春节前北方经历了一次大幅降温,低温怕冻导致不敢大面积灌溉。

  “现在还不能说今年粮食减产成定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表示,虽然此次北方干旱持续时间长、受旱范围广、受旱程度重,但是旱情发生较早,从小麦生长的时间分析,麦苗正好处在抵抗灾害能力较强的阶段,因此对小麦造成的伤害也较轻。“如果抗旱措施得力的话,小麦后续生长问题不是太大,保住粮食产量还是有希望的。”他强调,现在要做的就是一心抗旱。

  “从现在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来看,如果我们及时地把水浇上去,有效地扩大浇灌面积,这些苗还会转化的,Ⅲ类苗可以转成Ⅱ类苗,Ⅱ类苗也可以转成Ⅰ类苗,这样因旱造成的损失可能比目前要小一些。”鄂竟平也持有相似观点,他分析表示,这次旱灾对粮食生产会有一定影响,但目前来看,抗旱措施如果能够扎实有效地到位,下一阶段天气不会更加恶劣的话,我国的粮食生产不应该会发生重大变化。

  抗旱不仅仅是浇水

  当前,各地的抗旱保春管工作正在有序、有力、有效地展开之中,其中,科技抗旱被认为是一个重要手段。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甘肃督导抗旱工作时,特别强调要实行科学抗旱,千方百计减少旱灾损失。

  事实上,科技抗旱的工作早已展开。为加强对当前小麦抗旱工作的技术指导,分类管理,科学抗旱,农业部已组织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和科技入户专家,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旱情和苗情,紧急编印了9种、10万张冬小麦抗旱应急技术明白纸,并于2月4日派专人送达河南、河北、山西、安徽、甘肃、山东、陕西等7个受灾省。目前,10万张技术明白纸已全部发放到广大农户手中。 

  这些明白纸在科学浇水灌溉、合理施肥、及时中耕保墒等关键技术环节上,用通俗、浅显、精练的语言进行了准确描述,并配以生动、易懂、有针对性的图片,做到了图文并茂,保证技术指导员和广大农民一看就能懂,一学就会用,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为确保抗旱信息及时发送到急需技术指导的农民手中,农业部还与中国移动集团密切合作,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向广大受旱地区农民发送实用抗旱信息,内容涵盖田间管理、节水灌溉、畜禽饲养、疫病防治等诸多方面,对现代信息传播方式,有效提高了抗旱工作的效率。

  据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抗旱遵循的是“科学抗旱、分类指导、水肥并进、早促早发、防控病虫”的技术路线,根据不同苗情和墒情,指导农民合理加快春灌进度,指导他们科学浇水、科学施肥、科学管理,紧紧抓住立春后20天左右的有效时间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各地也纷纷响应,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多种科学抗旱的具体措施,并通过组织专家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举办技术培训,发放技术明白纸,开展电视台讲座,发送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科学抗旱活动。

  旱作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在此次抗旱过程中也得到了突显,并给了大家更多的希望。以甘肃省通渭县平襄镇宋堡村为例,虽然这里旱灾形势严峻,但是这里的全覆膜双垄沟播麦地却受影响不大,据介绍,农民每亩投入只需100元,当年收益就能翻番。“全覆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走出了一条旱作农业科技增收的新路子,在干旱年份,这种技术的重要性更加显现,值得在全国干旱地区好好推广。”张桃林说。

  农业专家建议

  六大措施应对近期降温天气(新闻链接)

  本报讯  记者张意轩报道:据中国气象局预测,未来两周,冬小麦干旱区还将有三次降水天气过程。与此同时,受冷空气影响,13-16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的气温将持续下降,降温幅度4℃-6℃。15-16日,陕西、华北、黄淮北部和东部地区日平均气温可能下降至3℃或以下。

  2月10日下午,农业部与中国气象局紧急召集有关专家,研究应对近期降温和下一步科学抗旱的具体措施,与会专家提出了六大具体措施。

  具体为:一是对浇过越冬水,目前仍然处于越冬期的麦田,要抓住降温到来前的晴好天气,开展镇压和耱麦,弥合裂缝,减少蒸发失墒。二是对此前一直无有效降水、干土层较厚、麦苗已经返青的麦田,应在降温到来前抓住升温晴朗天气抢浇“救命水”,以保苗和促进苗情转化。浇水时间应在晴天上午11时至下午3时之间,浇水方式应以小水细浇为宜,苗情较弱的麦田可结合浇水每亩施用5公斤氮肥。三是降水累计超过10毫米的麦区近期可以不用浇水,但要抓紧进行镇压、划锄,以便保墒增温。四是降温期间千万不能浇水,以免造成小麦冰冻窒息危害。五是加强小麦条锈病、红蜘蛛等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在小麦返青后及时化除杂草,有效减轻病虫草危害。六是加强冬麦区放牧管理,严禁在返青麦田放牧。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