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溪湿地,与西湖媲美 |
作者:袁亚平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14 10:54:4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坐在船上,水路迂回,两岸的岛渚上,成片梅林恍若幽深的梦境,弥漫着古典美的暗香。梅树探出河道,倒映水中,有雪白的玉蝶,粉红的宫粉,深红的墨梅,浅绿的绿萼…… 天然去雕饰的浣纱女子 有人说,西湖是雍容华贵的皇宫女子,西溪是天然去雕饰的浣纱女子,西溪湿地之美在于它的那种野生野味的情趣。观赏河岸的竹桑柿芦,一种返璞归真的乡村旷野之风扑面而来。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以前,西溪有水时就是汪洋,没水时就是湿地。没水时,老百姓就去开垦,于是便有了很多鱼塘。所以,西溪湿地有别于其它湿地,它不是一个原生态湿地,而是一个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农耕湿地、次生湿地,同时也是城市湿地、文化湿地,因为有很多文人雅客聚集过这里,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的西溪,面积约为60平方公里,经历了东晋发现、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开始衰落的四个发展阶段。到近代,西溪湿地有了村庄和农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房地产开发热潮,农民房的大量建造,西溪水域面积渐渐萎缩,水质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地方水质甚至已经处于五类水平。 从1990年开始,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开发被提上日程。2003年,西溪湿地的综合保护工程等重大项目全面启动。2004年初,《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被杭州市政府正式批复。杭州市开始把这里打造成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湿地。 西溪湿地如果用来开发房地产,政府收益至少在100亿元以上,而进行保护至少花费40亿元,这一进一出,政府收益减少140亿元。然而,杭州市算的是大账,西溪湿地的保护不但带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还带来了经济效益。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提升,城市升值,这样的收益远远不止100亿元。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西溪湿地是一个“有文化的村姑”。他说,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走出一条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路子。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清淤、引水、截污、生物防治“四管齐下”,进一步改善湿地水质。要注重细节,在从严管理的基础上推行精细化管理,使建筑和装修的细节都与环境吻合,消除视觉污染。 为此,西溪湿地在保护工程中坚持六大原则:生态优先,做到“淡妆建筑,浓抹花草”,使得“山青岸绿,鸟语花香”;最小干预,把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都保护好;修旧如旧,尽量保留老建筑;注重文化,保存西溪传承已久的人文气息;以民为本,向公众开放,还可以成为全国大中小学生的科普基地;可持续发展,自2005年5月一期建成开放后,二期、三期工程持续进行,西溪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和谐。 生态环保的经典之作 戴上斗笠,坐进摇橹船,两名船工兼渔夫,一边带游客游览西溪湿地的风光,一边介绍这里丰富的物产和传统农耕渔事活动。 船行20多分钟后,来到西溪湿地著名的景点秋雪庵,也是渔事活动最主要的场地。在渔夫的指导下,游客仔细寻找芦苇荡边的虾笼,虾笼用绳子连着,一只牵一只隐藏在水草下。用钩子钩上来一只,打开一看,里面果然已经蹦跳着三四只白虾。这样一只只地搜过去,收获还真不小。还有设在水中央的一种叫倒笼,规模要大得多,有3米长,水里最下面处开着口,大个头的鱼钻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打开一只倒笼,引来了一片惊呼,居然有一只大甲鱼! 看渔夫撒网捕鱼,也是很有趣的事。渔夫手拽渔网用力一甩,直径8米的渔网便稳稳落入水中,再一提,里面便倒出好多条银晃晃的肥硕的鳙鱼、鲢鱼、白条鱼。 渔夫将船泊在了烟水渔庄,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游客把抓来的鱼虾加工成美味佳肴,再配上西溪准备的农家菜,再没有什么比这更新鲜更生态了! “渔夫之旅”,让游客在欣赏美景之余,更感受到湿地作为环保维护者、食物供给者的生态价值,实在是一次完美的体验。 从周家村下船,穿行在芦苇茫茫的河道间,可见一群群野鸭,时而悠游,时而戏水。那河道护栏上的白鹭,如雕塑般站立,忽然扑腾一下掠过眼前,飞上天去。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有6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河流总长100多公里,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凸显了“芦苇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江南水乡风光。 目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陆地绿化率在85%以上,共有植物262种、鸟类112种,各种鸟类占杭州所有鸟类总数的近50%。营造了“十里梅花,百顷芦荡,千点白鹭,万年翠竹”的湿地美景,难怪有人咏叹:“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 为了改善水质,西溪湿地内放养了各种鱼类数百万尾。一位蔡姓专家说:“西溪湿地在实施综保工程之后,无论水质质量、大气质量都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鸟类从原先七八十种上升到一百二十来种。现在从杭州市区到西溪湿地,人会明显感觉凉快些。西溪和市区的温差至少相差2-3摄氏度。西溪湿地作为城市绿肺的功能正在逐步体现。” 此外,当地政府还充分利用湿地景观,打造湿地环境知识教育的大课堂,重点构建“一馆、两中心、三区、四园、五站、六基地”的科研科普体系。“一馆”即中国湿地博物馆;“两中心”为科研中心、科普中心;“三区”为朝天暮漾观鸟区、千金漾观鸟区、莲花滩观鸟区;“四园”为湿地植物园、生态渔事园、西溪农事园、自然体验园;“五站”是环境监测站、气象观测站、候鸟环志站、水循环实验站、野生动物救助站;“六基地”是物种培育基地、桃花基地、芦苇基地、柿树基地、竹子基地、梅花基地。 沿着原木质感的游步道,曲径一路向下,将游人引入水中。游步道玻璃护墙外鱼虾畅游,湿地植物婆娑的根系在水中荡漾。这是国内首创的百米长的水下观察廊,让参观者在与湿地“零距离”接触中,感受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有人说,西溪湿地保护是人类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的活教材,对提高杭州整体人居环境质量意义深远,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典范之作。压题图:西溪湿地的苇荡,飞扬着自然界的灵性。本报记者 袁亚平文/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