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青海生态立省怎么干?
作者:张楠 安世远 夏…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20 12:50:1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编者按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导致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
  国务院不久前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支持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环境保护部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重点支持区域流域的环境整治。只有在积极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不断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承载力,逐步提高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真正使西部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环境得到保护,生态得到改善。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推进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青海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近日在京共同举办了“加快推进青海省生态立省战略促进国家支持青海藏区政策落实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及环境保护部的有关领导就如何推进生态立省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研讨。
  生态立省保障环境经济双赢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持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对维系整个江河中下游的生态平衡、促进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及生态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2008年1月,省长宋秀岩在青海省第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明确要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
  生态立省战略的提出和确立,将青海省未来的发展蓝图做了基本定位。实施这一战略,有利于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有利于青海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的改善。为进一步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2008年11月,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指导青海等省藏区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为推动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在此次座谈会上,青海省环保局局长赵浩明介绍了青海省政府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基本思路:一是制定出台青海省实施生态立省的指导意见,加快制定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规划;二是及早启动三江源保护的二期工程,全力实施好各项生态保护工程;三是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四是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构建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围绕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五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高原特色种植业;六是以高原特色旅游引领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和环境保护部有关领导对青海省生态立省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指出了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未来发展还需完善相关政策
  青海省在生态立省战略实施以及推动落实支持藏区发展政策当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创新工作机制上缺乏推动平台和突破口;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和措施,在落实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政策上进一步健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等。
  中科院地理所李文华院士指出,生态省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生态建设和专项规划,它在区域发展中居于基础和统筹协调的特殊地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和切入点;生态立省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持续渐进的演化过程,应该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各行各业也应按照生态立省的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职能。
  生态立省要观念创新,规划应先行。对此,中国工程院金鉴明院士指出,对青海省而言,观念创新非常重要,建议青海省学习其他省的先进经验,吸取其教训。在借鉴经验的同时,要结合国务院《意见》和青海实际做好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各个规划部门要协调合作、紧密配合,先期形成整体的生态立省规划,并对各个部门的具体规划有指导作用,形成长效机制。
  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也指出,生态立省的目标要切合实际。他强调,生态立省的重点要放在“富民”上,要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解决民生问题,要靠特色产业养民,同时必须有支柱性产业,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盐化工、钾肥等,合理利用水能资源,文化旅游业也要做大做强。
  万本太还指出,环境保护部将在环境管理能力上对青海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给予支持。
  专家为三江源保护建设建言献策
  青海“三江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最多、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保护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与会专家也就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的马洪波教授认为,在其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部门利益的影响,突出表现之一是在区域划分上主要按照林区的范围进行,而对草场、草甸、湿地和湖泊等生态类型考虑不够,使得一些涵养功能强的区域反而没有划入保护区的范围。针对这一问题,马洪波建议可以调整区域划分范围,将三江源地区4州16县1镇共36.3万平方公里或更大的区域列入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范围。
  孙鸿烈院士也指出,三江源不仅仅关系到水源问题,它还具有生态屏障的作用。三江源地区要合理管理利用草地,移民不是积极的办法,应带领牧民建设人工草地,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发展经济。
  专家们还提出了在三江源地区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立省不仅是一项单纯的自然生态保护工程,它还涉及到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从三江源地区的实际看,不仅要补偿这里的山川河流、草原森林,更要补偿这里的居民。
  针对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表示,青海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资源如何开发、产业如何配置,需要重新进行思考,要明确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相应的比例,而不是盲目的开发。
  庄国泰建议,青海不仅可以借鉴国内生态省建设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国际的经验。在借鉴经验时要注意增量成本的概念,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现有的和新增的、生存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同时补偿要与成效相结合,项目要与机制相结合。青海推进生态立省战略需要结合战略指导思想和实际来编制发展与建设规划;需要结合科学发展观,探索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通过落实规划和措施,确保青海省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中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