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各地建污水处理厂热情高涨 污水处理工艺如何因地制宜?
作者:吴敬祖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21 9:46:0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当前,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投入力度加大,各地建设污水处理厂的热情高涨,一些地方实现了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数量上的飞跃,体现节能减排已经真正成为各级政府领导重视的一项大事。但笔者认为,建设污水处理厂只是工程减排的方式之一。从江西省鹰潭市多年来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实践来看,污水处理工艺不应局限于一种,而应切合地方实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8年前,鹰潭市还是一个县级镇,为了发展水产养殖业,建了3个水库,面积约为1000亩,水库集水除天然降雨外,还引进了城市生活污水。利用城市污水作为养鱼养料,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是给予鼓励的。2006年,水产场年产值达400万元,并且不用投一分钱饲料。2006年4月,鹰潭市环保局和农业局水产站共同对这个水产场的鱼现场取样,送江西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检测,检测项目有汞、砷、铅等,检测结果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的标准。

  西外湖是鹰潭市区污水的最大排放口,目前汇入这个湖的污水每天约为5万吨。污水先进入西外湖沉淀氧化,再分别进入3个养鱼水库,之后排入近千亩的湿地。污水经过以上3个过程的净化,污染浓度大大降低。当然,此自然并非严格的处理系统,排放也并非严格达标,受天气和养鱼作业的影响较大。

  2005年,鹰潭市政府决定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为项目设计单位,他们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资源化、生态化处理方案,即塘生态湿地处理工艺:在西外湖建一套可控性处理系统,将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去除有害物质,进行浓度调节,保留磷、氮等可利用物质。将符合要求的污水作为养料排入3个水库(每天排入水库的养料污水只占水库水量的2%左右),并对水库进行养殖和氧化工程改造,增强养殖效益和净化效果。之后,让有少量营养的污水进入千亩湿地,这既是对湿地的滋养,又是对污水的进一步净化。同时,对湿地进行改造,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用人工湿地起到最后对污水处理的调整作用,以确保出水水质。

  但是,由于认识不一致和相关政策不明确,此工艺方案报省有关部门论证时,因意见不一致被搁置。由于城考和减排的巨大压力,鹰潭市政府不得不放弃此工艺,不再考虑污水利用和现有自然条件,而纯粹采取对污水进行全面处理的方法。

  建成的日处理量达5万吨的鹰潭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不含管网)近7000万元,年运行成本超千万元,而原设计的工艺投资约2000万元,养鱼的收益大体与系统运行成本相当。前者不仅投资大、运行成本高,而且会产生大量污泥,造成二次污染。而后者投资少,综合效益高,并能很好地把污水治理、污水资源化和生态环境改善有机结合。两种工艺、两种方法、两个方向截然不同,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有很大差别。

  系统运行稳定性、养鱼安全性以及当前有关政策的不明确,是原工艺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受天气、渔场作业影响,系统运行稳定性必然会受影响,有时还有较大的影响。但通过增强系统的调控能力,基本能做到稳定运行,大部分时间净化效果很好。即使在少量时间出现运行不稳定,从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来看,也是完全可以达到要求的。养鱼安全性是一个科学论证的问题,完全可由权威部门做进一步的科学检测界定。

  鹰潭市选择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分歧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一是城市污水能否资源化,如何资源化?笔者以为不能搞“一刀切”,而应根据城市污水的质量、特点和用途来确定。二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决定因素是污染排放总量,而不是瞬时的污染物浓度。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净化处理城镇污水,应着重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三是环境污染现状纷繁复杂,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治理污染的方法应从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吴敬祖 单位:江西省鹰潭市环保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