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无锡以治理太湖为突破口 从铁腕治污走向生态文明 |
作者:鞠宏清 文章来源:无锡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21 10:01:4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2008年,无锡打胜了太湖综合治理的重要一仗:太湖无锡水域实现安全度夏,蓝藻得到控制,供水全面正常。 2009年春节期间,无锡气温偏高,太湖水位偏低,水质却持续好于去年同期,湖中碧波荡漾,湖畔游人如织。 无锡人身边的太湖,正在无锡人的全力治理下,逐步回归其自然风姿。无锡,正在迈向生态文明的新境界,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 正视问题,勇担更多责任 理念决定行动。无锡的治理太湖行动,取决于对治太认识的升华。 蓝藻暴发后,人们常常反思:太湖污染谁之过? 客观地讲,太湖污染由来已久,太湖治理事关全流域,而太湖的独特地质构造,却使无锡往往最易受到污染。 埋怨客观、推卸责任、被动等待不是无锡人的选择。市委、市政府勇于正视问题,认识统一,态度鲜明: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蓝藻暴发,正是以往粗放发展造成的恶果; 太湖虽是全流域的,但无锡应当率先行动,率先做出成效; 前人留下的完好太湖,我们有责任完好地传之后人。太湖是前人所传、也是我们向后人所借; 我们必须以敬畏自然、愧对生态的态度治理太湖; 作为太湖流域的发达地区,无锡理应在治理太湖中承担更多责任,多做贡献,作出示范。” 坏事也能变成好事。随着一系列治太保源、建设生态的政策举措相应出台,“蓝藻之痛”不断转化为全市环境生态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成为无锡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的原动力和突破口。 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在近年来全市治理太湖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把无锡建成“生态文明先驱城市”的更高目标。 高标供水,确保饮水安全 供水安全,事关百姓生命,绝不能让“5·29”供水危机再现! 水源地保护列入了重中之重。取水头部运用软隔和导流工程严密保护。水源地取水口向湖心延伸了3000米,使得取水口水质全面提升。 2008年春天,祖祖辈辈喝太湖水长大的无锡人首次从家里的水龙头中喝到了长江水。这项总投资达30多亿元、日供水能力达80万吨的长江引水工程,使锡城形成了“双水源”供水格局,有效地保障了向锡城市民的安全稳定供水。 让市民喝上更高标准的自来水,成为供水系统的目标定位。为了提高自来水质量,供水部门在净水厂前端增加了预处理设施,在末端又增设了深度处理设施。2008年1月起,无锡提前执行了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水质检测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至106项,并实现全面达标。 一双双眼睛,一个个电子设备全天候监测着太湖水情。由环保、水利、公用事业、卫生、气象等部门组成的太湖水质监测预警中心,运用卫星遥测、自动监测、人工巡测等手段,对太湖水质、蓝藻情况、水源地水质、自来水厂水质以及自来水末梢水质进行检测,日测日报,确保饮用水达标安全。 控源截污,堵住污水乱排 治污须治本,关键在于控制源头、截住污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堵截污水排放口的战斗在无锡各地全面打响:2007年,沿湖37个排污口全面封堵;2008年,23条主要入湖河道沿岸170个排污口被强制封堵,市区4568家单位全面截污,全市开发开放园区所有工业和生活污水全部接管处理。 堵住污水,全面接管,加快实现管网全覆盖、污水全处理。全市划定为4172块区域,全面推行“片长负责制”,加快主管网与支管网建设工程。2007年以来,全市先后投入38.75亿元建设污水管网,新建污水管网3410公里, 使全市污水管网总长度达到6178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5%,污水管网覆盖面和污水处理率居全省第一。明后两年内,城市和农村地区将分别实现主管网、支管网全覆盖。 与此同步展开的工作是:全市六大重点行业全面提标减排,印染、化工等行业执行了国家和江苏省太湖地区水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去年全市完成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项目12个,68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每日150万吨,66个污水处理厂完成了提标改造。 综合整治,优化河湖环境 供水危机发生后,无锡各级党政负责人多了一个“特别职务”——“河长”。治太要治河、治河要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让党政“一把手”挂帅负责河道治理,就是抓住了管理的源头、治污的源头、责任的源头。我市在全国首创的“河长制”不断向纵深推进。去年,全市815条河流全面实施了“河长制”和“片长制”管理,沟通水系,拓浚河道,整修河岸,清除淤泥,建设景观带,实行河道环境综合治理。 与此同时,水源地清淤、蓝藻打捞和调水引流成为常年性治理工程。仅贡湖和梅梁湖生态清淤的工程量就超过300万立方米。我市攻克了淤泥和蓝藻处理两大难题,实现了“淤泥快速干化”和“蓝藻分离”。蓝藻打捞从人工转向机械,无锡先后购置和研制了66艘蓝藻作业处理船,组建专业打捞队47支,去年共打捞蓝藻50余万吨。去年常熟枢纽累计引长江水进入望虞河43亿立方米,其中入太湖19亿立方米,梅梁湖泵站累计调水19亿立方米。 随着“太湖一级保护区”环境整治的推进,沿太湖纵深5公里、入湖主要河道上溯10公里及其两侧纵深1公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得到优化调整。我市重点启动了贡湖湾湿地等六大湿地工程,总面积达1万亩。环太湖生态防护林和入湖河道生态绿地建设已完成造林1万亩。全市全面取消了水源保护区范围和环太湖1公里核心区的畜禽养殖,清除了太湖贡湖水域8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定置渔具,全面关停了太湖无锡水域范围的水上餐厅。大规模实施“净水渔业”工程,去年在太湖生态保护区放流大规格鱼种90吨,小规格鱼种150万尾,贝类1170吨。全市182个自然村完成了分散村庄生活污水点源治理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环保模范城市群,实现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全覆盖,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已有26个,创建生态村250个,占全市总数的31%。 转型发展,缓解环境压力 1962年,美国人出版的揭示农药毁坏生态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动摇并改变了美国当时不重视环保的化工产业。 2008年10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围绕治理太湖所著的《警钟与行动》,动摇并改变了无锡旧有的粗放发展模式,“生态警钟”有力推动了无锡的“转型行动”。 “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服务业”被作为无锡转型发展的“双轮”提速前行。今年,无锡以“科技创业与服务外包促进年”方式定格了全市产业升级的主基调,“科技创业”与“服务外包”以占用资源少、环境压力轻、发展后劲足,将成为无锡未来发展的“双引擎”。 在铁腕治污行动中,“五小”及“三高两低”企业被毫不留情地淘汰出局,全市累计关停这类企业1373家,其中化工企业1159家。产业结构变得“更高、更轻、更绿”,以“硅谷、液晶谷、生物(医药)谷”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得到壮大,软件及服务外包、休闲旅游、动漫创意设计、现代传媒等“零污染”产业快速成长。全市9个工业园区、57家工业企业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85个。全市已有900多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600多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由此,无锡近年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去年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全省最优。 长效治理,创优体制机制 “治太”是长期行动,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在出台“河长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水环境保护条例》的基础上,无锡去年8月正式启动了“以环境补偿控制排污总量”的新探索,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实现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有偿使用,推进排污许可证和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制度,制订了相关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去年12月30日,我市还主动与太湖南岸的浙江省湖州市签署了《无锡湖州保护太湖合作框架协议》,开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跨区域合作的先例。 “治太”投入机制不断完善。无锡保证每年新增财力的20%用于太湖治理,两年来先后筹措治太资金137亿元,确保了“治太”重点项目的推进。我市还出台有关优惠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治太”和环境建设,加快环保产业化步伐,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 最终目标,重现碧波美景 对太湖治理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人代会上对江苏代表特别嘱咐,要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早日重现碧波美景。温家宝总理去年夏天在锡视察太湖污染防治工作时明确指出,太湖治理作为国家工程,一定要放在更加紧迫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力争用比较短的时间使太湖水质有明显改善。国家确立了“治太”总体方案和太湖流域治理目标,省政府下发了“十一五”治太工作任务书。 这对无锡既是重托也是鞭策。新年伊始,无锡明确提出了创建“生态文明先驱城市”的工作目标,大力实施重点区域整治、产业结构优化、循环经济推进、生态重建修复、城乡规划管制五大行动,重点抓好“治太”十大工程,努力实现无锡太湖保护区流域生态环境由被动治理向主动保护、修复重建的重大转变,初步形成主体功能区和区域性城市形态,创建成为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群,早日重现太湖碧波美景,实现太湖水质的根本好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