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科院专家:每人每月用水应定量 超额可成倍收费
作者:潘少军 孙秀艳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26 9:03:5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受访专家——

    王  浩: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永晨: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创办人

    李  皓: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留德博士   

    我国人均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至1/4,面对严峻的水情,许多人却没有危机意识

    记者:前一段时间北方遭遇大旱,使大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水的宝贵。我国目前的水资源总体状况和利用情况是怎样的?  

    王浩:对水资源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气候变化,二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近50年的水文资料,我国水资源总量、降水量等的变化都在1%以内,但是南北方水资源分布发生了变化:南方长江、珠江等四个流域以前水量占全国的81%,而今占到84%,而北方6个一级流域水量以前占到全国的19%,而今只有16%。北方水更少了,确实是个不利的因素。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在500立方米以下,海河流域人均更是只有265立方米。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节水根本行不通。从另一方面讲,我们在节水方面确实有空间、有潜力。我国万元GDP的水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的用水量乃至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等,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节约用水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是最根本的出路。  

    汪永晨:中国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至1/4。我们本身就缺水,可是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却一天比一天严重。面对这样的国情、水情,许多人却没有危机意识!

    在公共场所,不少人洗手不关水龙头,自来水跑冒滴漏现象司空见惯;在公共浴室,水龙头从早开到晚,大水哗哗地流淌;在家里,大量的饮用水被用来冲厕所,洗个拖把要费一两盆干净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喝上一瓶干净的纯净水,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却浪费了两三瓶水资源。

    我们自身对有限水资源的浪费、污染、破坏,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如今,水危机日趋严重,令人感到担忧。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因此,我们“绿家园”最近发布了《大旱之时,来自民间环保组织的呼吁》,提醒人们必须对自身的观念、行为进行反思,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保护和节约水资源。  

    认识不足、过度消费、节水成本高、水价不合理等因素,导致浪费痼疾久治不愈  

    记者:我国一直在提倡节约用水,为什么浪费水资源的痼疾久治不愈,其中症结在哪里?

    汪永晨:这应该和过去我们对水资源认知的错误有关。我们以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不会成为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从而对水资源掠夺性地使用;我们以为水资源只为人类所用,不为其他生物所用,自然不会考虑自然界的生态功能,从而人为地破坏水的循环规律;一些人无节制、远超所需的高消费行为,促使企业消耗过量的水来生产过量的商品。

    其实,人类并不能改变自然,只能顺应自然。 当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必然会造成今天的后果。      

    王浩:以农业节水为例——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水耗确实非常大。农业节水主要还是个投入的问题,搞农业节水,一亩地的投资高达1200元,节约一立方米水要花11—12元,节水的边际成本很高。另一方面,节水要靠经济杠杆,目前实行的农业水价不尽合理,出现了谁节水谁吃亏的现象。

    李皓: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我们使用的每一件东西的生产都需要水。一本来自德国的节水宣传册上讲,一个成年人一天的饮水量为2.5公升,而生产一个易拉罐则需要40公升水。这样一比较就知道,如果我们随意浪费任何商品,其实就是在让水资源白白流走。

    我查过一些资料,在我国,生产一人一天需要的肉、蛋、奶需水约380公升,生产一公斤粮食需水1300公升。在北京的垃圾中,约有40%左右是食物类垃圾。这造成的生产粮食的水资源浪费是多少?因此,我到食堂吃饭有一个习惯,一定吃空自己的餐盘,决不倒掉任何粮食。如果中国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单位、所有的饭店都要求人们这样去做,节约的水量将是惊人的!

    当我到学校去讲这些知识和道理时,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并为之惊讶。这体现出,我们的节水教育应当更多地引入人们身边的实例。大家明白了道理,才愿意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或者是对待“废物”的态度。

    推进节水,要让道德规范、经济杠杆和法律约束共同起作用  

    记者:怎样才能杜绝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更有效地节约用水?

    汪永晨:这就需要我们走可持续的、尊重水资源的路,让道德规范、经济杠杆和法律约束共同起作用。我们要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各级政府部门在决策时,不能让GDP牵着鼻子走,要进行充分的、科学的论证;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增强环境意识,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农村走新型农业化道路,比如利用滴灌技术代替漫灌等,以便更加有效地使用水资源。

    当然,我们不仅仅在政策决策、生产方式方面关注节水,也要在生活、消费方式等方面,倡导节水的观念和行为,让每个人都做到合理地使用水资源。     

    李皓:有些经济状况好的家庭,并不在乎节水,认为“我花钱,你给水”是天经地义的事。这反映出的是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我同意一些学者的建议,为每人每月的用水量制定额度,如果超过了额度,水价可以成倍地增加。   

    记者:2007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中,农业和工业是“大头”:农业耗水占74.6%,工业耗水占11%。工农业生产怎样才能更好地节水增效?

    王浩:节水要靠经济杠杆。但是,调高农业用水价格又会造成农民负担过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河北省推行的“一提一补”制度比较有效。这个制度的核心是提高农业用水价格,然后按方收费、按亩返还,农民亩均用水越少,收到的实惠越多。

    对于工农业生产节水,最大的节约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海河流域水资源这么缺乏,却遍布化工、钢铁等高耗水行业,我觉得就不合理。各地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必须结合自身的水资源条件。

    记者: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几年后就要通水了,那时北方的水资源状况将得到改善。

    王浩:但节水这根弦必须一直紧绷,这是国家长期的战略性问题。从现实情况看,还以海河流域为例,这个区域每年超采地下水80亿立方米,河道入海生态水量亏缺25亿立方米,也就是每年有105亿立方米的缺口。南水北调中线、东线一期工程给海河分配的水量为62亿立方米,缺口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中线、东线主要提供城市和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中超采的45亿立方米地下水一时难以置换,农业还会继续超采地下水。因此,节水不可退居第二位,应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