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郑国光委员:入冬前灌溉可增强春季抗旱能力
作者:张琦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8 12:08:4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北京3月5日电 今年初,一场干旱波及我国12个省份,小麦主产区也遭遇了50年一遇的严重旱情。一时间,“干旱”二字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也成了本届政协小组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委员频频被追问的话题。

  “我国属于缺水干旱国家,而农业还依旧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春季干旱是我国北方主要的气象灾害。”谈起今年的旱灾,郑国光感慨于遭受灾情的农民,更对我国薄弱的农业抗旱基础设施忧心忡忡。

  “在我国北方,绝大部分用水都是农业用水,农民浇地往往是通过抽取地下水的方式,广泛使用的农田浇灌方式是漫灌,这很不科学。在河北霸州,要600米深才能打出淡水,农民浇一亩地就需要花七八十元钱。这样的成本很高,也是不可持续的。”由于节水农业在我国并不普及,这让郑国光深刻感受到了农业节水的紧迫。

  “入冬前就先把麦田浇一遍水,增加土壤湿度,入冬后会形成地下冻土,这样土壤失墒慢,春季抗旱能力能大为增强;另外,采取措施把麦田里的土壤表面压实,也能减少土壤水份的流失。”除了带来呼吁国家加大投入、加强农业抗旱能力建设的提案,郑国光还给“科学抗旱”支了两招。

  郑国光表示,气象部门会进一步加强气象干旱监测预报体系。不同于目前10天一次的人工土壤湿度监测,今年年底之前,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将在现有的1000多个手动监测点的基础上,再布1000个自动监测点。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