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国供水管理应转向需水管理 |
作者:唐婷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18 8:09:4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地处石羊河下游的甘肃省民勤县严重缺水,是我国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绿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9%,北部生态环境已濒临崩溃,近千亩耕地由于无水浇灌而放弃。但长期以来,石羊河流域却被定位为甘肃省的商品粮基地,民勤也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面对民勤的生态危机和水资源供需矛盾,是通过调水工程还是通过调整产业布局来解决问题?在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看来,这两种方案体现的就是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的不同思路。日前她在中国水科院作报告时指出,要充分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差距,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防治水质污染为目标,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转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把水利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人类社会的水利工作,一般都从供水管理起步。水利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钱正英说:“从某种意义上,过去的水利工作主要是供水工作,我们只研究如何供水,很少研究如何合理用水。直到一些地方水的供需发生矛盾,才开始研究对需水的管理。”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水资源学》将需水管理解释为:为防止发生或缓解水资源短缺,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的手段与措施,抑制需水增长的管理行为。 谈到对需水管理的认识,钱正英说,2000年中国工程院在关于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战略研究中,提出了以需水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即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要从过去的以需定供转变为在加强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基础上保证供水。尽管我国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需水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目前与世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世界银行最近提出的《应对中国的缺水》报告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水的生产效率却相当低。他们举了如下数据:中国水的生产率为$3.60/m3,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4.80/m3和高收入国家的$35.80/m3;占取水总量65%的农业用水,在各领域中生产率最低,仅有45%的农业取水真正用于作物;占总取水量24%的工业用水,平均的重复用水率只有40%,而发达国家为75%—85%。该报告认为,在中国水的生产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配置系统的低效。 钱正英说,相对于在水利工程技术上已处于世界前列,建造了许多令世界赞誉的水资源工程的国家,却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是应当令人深思的。 在钱正英看来,目前我国对需水管理的认识存在7个误区:误以为随着经济发展,用水量必然不断增加;误以为发展工业必然大量增加用水;误以为节水和防污是两件互不相关的事;误以为城市化必然要大量增加城市用水;误以为农业节水的内容仅仅是节水灌溉;误以为保护生态就是种树绿化;误以为水资源配置就是为了满足当地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比如在沙漠的某个地区打井抽水,植树绿化,强调‘人进沙退’,但事实上这样做不可避免地将降低周边的地下水位,影响周边地区的天然植被,造成那些地区的‘沙进人退’”,钱正英说,而陕西一些地方的群众总结的“人进沙进,人退沙退”则更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针对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钱正英建议,水利部门应实现从供水管理到需水管理的战略转变,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护和防治水环境退化,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为了实行水利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科研、规划为先导;将水资源投资的重点转向节水、防污和环保,积极、有步骤地推行水价改革。(本报北京3月17日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