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可持续发展需构建绿色联盟
作者:陈谦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4/23 10:39:3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加强协调与合作,无论是对于环境保护还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是必然的趋势。
  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4月17日~19日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肆虐,要推动绿色合作,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有效地协调政策和行动,加强亚洲国家在节能环保、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培育亚洲经济新的增长点。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制定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战略,力求通过加强环境保护、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从根本上增强中国经济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积累发展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
  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开展合作,统筹协调,实现共赢成为必由之路。惟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资源环境的科学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门类和规模,形成优势互补的错位发展,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小到一个城区,大到一个区域甚至社会整体,要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基于环境保护的绿色合作。
  中新天津生态城4月19日举办投资说明会。会上,生态城相关负责人就生态城整体开发建设进展、《中新天津生态城产业发展促进办法》等做了介绍,并提出组建“生态城绿色联盟”的倡议。
  组建“生态城绿色联盟”,这一倡议的宗旨,无疑是强调绿色合作。作为天津生态城建设中全新的探索,“生态城绿色联盟”将吸引国内外热衷环保事业、严格执行环境政策、具有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和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或相关机构加盟,围绕环保、节能领域的技术、产品、服务需求,展开协作交流。
  这样的绿色合作,明确了生态城建设的导向,在将“两高一资”产业拒之门外的同时,不仅为有志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打开了投资渠道,向致力于节能、环保新技术研发的单位敞开了售出“荆山之玉”的大门,还在无形中强化了对上游产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促使他们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从而最终形成完整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产链条,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
  生态城建设需要强化合作,区域建设与发展亦不例外。
  武汉城市圈申报“两型社会”试验区获得批准后,湖北省和武汉市积极行动起来,在规划制定和重点把握中,合作成为重要内容。
  在环境保护方面,武汉城市圈确定了9城市“环境同治”的战略。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重点推进环保深度协作,统一编制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一制定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实现流域共保、上下游共治,建立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测、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三位一体”的区域环境安全保障系统;共建、共享污染处理处置设施。建立健全环境与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支持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合作的目标很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城市群。
  而在产业布局、门类与规模方面,9城市更是将合作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提出,在产业区域布局上,鼓励圈域内各城市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重点培育1~2个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鼓励武汉与周边8市发展产业内和产业上下游配套;鼓励高技术产业和企业研营销总部聚集武汉,加工基地向周边布局,实行“前店后厂”式的区域分工。
  由此可见,合作已成为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通过合作,可以整合与优化环境保护的力量,提高环境监管的水平和效益;有效化解不同地区出于利益均衡的考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互相掣肘甚至抵触的局面,实现流域和区域的整体治理、共同受益。尤其是对于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这一痼疾,合作更是一剂良方。
  更重要的是,当前制约区域发展中很多棘手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合作迎刃而解。不同区域在合作中,结合自身资源状况和环境禀赋,培育能充分发挥自身特色的支柱产业,增强区域间各产业的关联度,将使资源环境得到合理和优化配置,产业竞争力、整体经济效益和地区综合实力能够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以邻为壑的恶性竞争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资源环境问题也就在更深层次上得到了解决。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经济发展,一体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两个开放的体系正趋向高度融合,闭门造车,断不能解决问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