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环保“互助时代”来临:第三届SEE-TNC生态奖揭晓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浪公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4/25 0:02:5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越来越多的公众成为“环保专家” 在20个获得环境报道奖的“记者”中,其实有三位不是真正的记者,他们只能算是“公民环境记者”。居住在厦门的市民连岳,在自己的博客上,持续记载了2007年PX事件的全过程;在深圳工作的李清平,偶然回湖北黄冈老家探亲,发现家乡的森林有被砍光的危险,在充分调查之后,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发布在门户网站的论坛上,引发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直接遏制了毁林的势头。家住北京柏林爱乐小区的业主赵蕾,深夜探访垃圾填埋场,写下了一篇“探险记”,贴在小区的“业主论坛”上,把困扰小区多年的恶臭来源告知了左邻右舍,促使政府下决心治理垃圾场的恶臭问题。 这些“报道”让评审专家和网友们非常激动。他们认为,随着环境保护事业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公民环境专家和公民环境记者的出现已经成为必然潮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认为,环保组织本地化、公民环保专家化、环保事业资助就地化,将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特点。而这个特点,恰恰是“中国环保互助时代”的最佳呈现方式。 大型跨国企业嘉吉公司也参与到了第三届生态奖的“资助”队伍中来,他们出资30万元赞助了“绿色领导力培训”2009年第一期的实验班。绿色领导力培训是专门针对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需求设立的,其课程由SEE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共同设计,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对中国一些环保机构的骨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共有20位来自历年获奖机构的中高层管理者得到了这一深造的机会。中山大学教授朱健刚说:“这样的培训机会将会越来越多,实践经验加上理论滋养,越来越多的环保组织负责人会成为‘环保项目管理专家’。我发现,培训课程中选用了不少中国本土的案例。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中国环保互助的时代悄然来临。” 美通无线公司总裁王维嘉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发起理事之一。他对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未来前景非常看好。他说:“如果说2009年是中国民间环保事业十五周年的话,那么我可以肯定地说,不久之后,世界上最优秀的环保组织一定会在中国出现,就像各种各样的经济奇迹在中国发生那样。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看到了这一潮流,我们准备在资助中国民间环保事业上有更多的作为。” 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本地环保事业 2004年,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的时候,100多位企业家理事,想得更多的还是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进行荒漠化治理。5年之后,细心的人们发现,SEE的使命悄然发生了转变,变为“基于阿拉善,而不限于阿拉善”,SEE的基金会也在北京成立了;不仅要治理生态环境的荒漠化,更要治理心灵的荒漠化;不仅要亲身实践“治沙”,而且要奖励、资助、支援那些在全国各地默默“治沙”的环保英雄。 正是基于“奖励中国民间环保事业”的理念,2005年,第一届生态奖颁奖。仍旧是基于这一理念,2007年,第二届生态奖颁奖。不同的是,TNC在这一年也成为了生态奖的主办方。 作为最主要的自然保护国际组织之一,TNC五十多年来致力于用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在全球保护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陆地和水域,以维护自然环境、提升人类福祉。目前,TNC的保护项目涉及全球三十多个国家。1998年进入中国后,与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开展包括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森林可持续经营、自然保护区建设、可持续流域保护与管理、缓解气候变化,以及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各类保护项目。而关注、支持中国本土的环保NGO发展也日益成为TNC在中国的工作策略之一。 2008年12月,第三届SEE-TNC生态奖开始进入申报流程。从那一天到2009年4月22日,TNC(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张爽,就一直在关注着中国民间环保的表现。申报上来的100多份项目,把他震动了:“TNC算是在世界上做得比较出色的一个自然保护组织,因此,当2007年我们开始参与生态奖的时候,我们多少有一点点要‘指导’中国民间环保组织怎么做自然保护的心态。但现在,我们已经收起了这份心,因为我们发现,大量环保人士所运行的保护项目,资金可能很少,人手也不是很足,但态度、过程、方法、效果,都让我非常的惊讶。因此,我们觉得,今后TNC的使命,是全方位地与中国这些出色的环保人士合作,从这些环保能人及其团队身上,学习‘中国式民间环保’的工作经验。”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也觉察到了这个现象,2008年底,这个协会成立了“NGO合作部”,其目标就是对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资助。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杨鹏说:“颁奖只是对那些做出优异保护业绩的机构或者个人进行的奖励,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更多的资助平台,包括资金上的支持、能力建设上的培训等。SEE今后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当中国民间环保事业的催化器。同时,我们也想由此告诉世界,中国社会的能量有能力资助中国本地的环保事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