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成都“生态细胞”活力四射
作者:贾燕妮 杨斌平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5 8:55:1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记者近日从成都市2009年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上获悉,成都市将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监管,注重灾后生态修复,通过扎实推进一系列“生态细胞工程”,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从环保内部的“小生态”到城市发展全局的“大生态”的转变。
  加快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
  2008年,成都市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到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个重灾市县,全面调查地震后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对森林、草地、河流、农田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与影响程度,重点汇总了地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管护设施受损情况,实地拍摄了大量图片,为编制《“5·12”特大地震后对成都市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纲要》和《成都市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成都市目前组织完成了市建委“配套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市防震减灾局“建设环境监测预测系统”和市经委“淘汰落后生产力”等涉及地震灾后规划重建有关自然生态恢复方面的内容。完成了《“5·12”特大地震后对成都市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纲要》和《成都市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
  今年成都市将继续开展灾后生态破坏情况调查工作,加快生态恢复步伐,争取利用3~5年时间,使灾区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
  创建省级生态小区可获奖励
  成都市高起点打造生态市建设。“5·12”特大地震后,成都市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结合成都实际,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提出了2015年建成生态市的奋斗目标。按照成都市灾后恢复重建目标和相关要求,结合《成都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成都市对《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了修订。在整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先后3次征求了26个市级部门和20个区(市)县政府的意见。目前《规划》正式文本已上报市政府审查,并拟通过市人大审议后颁布实施。
  成都市积极推进“生态细胞”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区(市)县、生态小区等建设。通过生态区(市)县及“生态细胞”工程的建设,将过去环保内部的“小生态”格局转变为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全局的“大生态”模式。
  2008年,成都市就生态区(市)县建设涉及的33项创建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查,掌握了全市14个区(市)县生态县建设状况,了解生态县建设现状与目标间的差距。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在全市开展生态县创建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各区(市)县创建生态县进度表。
  组织并指导14个区(市)县启动《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生态县创建工作部署,主动协调并实地指导14个区(市)县确定《生态县建设规划》的编制单位,明确编制时限和相关责任。与当地政府共同组织专家对《生态县建设规划》进行了评审,目前,龙泉驿、都江堰、双流等8个区(市)县的《生态区(市)县建设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其余区(市)县的生态建设规划正在组织编制过程中。
  按照四川省生态办《关于生态省建设启动阶段实施意见》的要求,着力推进省级生态小区“生态细胞”工程的创建工作。去年成都市共有两个省级自然生态小区、20个人居活动生态小区、两个农业生态园区、3个工业生态园区获得四川省生态办的命名。今年成都市还将完成20个省级生态小区等“细胞工程”创建任务。四川省生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鼓励各区(市)县参与省级生态小区的创建,今年将对获得省级生态小区命名的区(市)县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奖励。
  排查整治矿山尾矿库
  为全面掌握地震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确保有效防范和应对次生环境灾害,按照环境保护部《预防和处置四川汶川地震次生环境灾害实施方案》(环办[2008]24)的要求,成都市起草并向各区(市)县下发了《关于收集地震灾害对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对矿山尾矿库进行监管的紧急通知》,实地组织并指导相关区(市)县按照要求对全市19个尾矿库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及时对出现隐患的彭州市铜矿尾矿坝采取了应急措施,其余18个尾矿库未发现环境隐患。
  成都市今年将继续做好矿山开采生态恢复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情况,协助相关部门拟订相应的恢复方案,敦促相关单位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同时,配合国土部门开展矿山非法开采专项整治行动,杜绝一切影响和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发生。
  成都市将加强对特殊区域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加大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特殊区域的环境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新建项目,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必须依据规划,必须经过同级主管部门同意,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