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条起跑线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西方工业国家的这种传统思维,直接造成了两方面的恶果:一方面由于人类向大自然毫无节制地索取,导致全球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恶化和贫富不均;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工业国为了争夺资源而互相倾轧、争夺霸权而不惜动用武力,对于某些石油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家来说,资源成为一种诅咒。两次世界大战、数次中东战争以及两次海湾战争背后,都有一个核心主题——资源,其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就是“石油”。
在丛林法则和强权逻辑下,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面临资源和空间的竞争。从某些国家借苏丹达尔富尔危机生事,到东海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与日本的摩擦,都显示出传统国际关系思维在解决能源分配问题方面的局限性。工业革命后,石油这种黑色的液体成为工业化国家必须的血液,也对地缘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怎样才能跳出霸权与石油密不可分的怪圈,摆脱对这种黑色燃料的依赖?奥巴马发展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的政策,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而推出的战略性的转变。美国能源“由黑转绿”的变脸,对于中美关系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为处理两国关系提供了更多思考空间和解决途径,正如美国助理国务卿克劳迪娅·麦克默说的那样,中美双方对此框架的“期望值很高”。一旦这些目标得以实现,不但能使中美两国的环境得到改善,也会对全球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另外,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的又一次新技术革命,与信息技术革命一样,必将孕育新的机会和变化。美国“变脸”,当然不是因为道义与公德,而是自身利益使然。减少石油依赖也好,节能减排也好,奥巴马的绿色新政背后所隐藏的更大野心,恐怕是要占领这一轮新技术革命的战略制高点,成为低碳经济的规则制定者,继续保持其世界经济和新技术的领导地位。从这一点来说,中美两国携手进入的不仅仅是新的合作空间,也是新的竞争领域,只不过这次双方基本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中国紧紧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获得的将不仅仅是中美共赢的局面,更将收获经济技术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能源评论》苗乃川)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