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部之光”启动之日起,致力于解决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就始终是它的不变的“准则”,这一准则不仅继承了中国科学院服务国家需求的传统,也获得了地方的欢迎与支持。8年来,中国科学院为“西部之光”投入了5800多万元,吸引了地方匹配投资1000多万元,在科研业绩和经济、社会效益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山川秀美看西部
辽阔的西部是我国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也是解决荒漠化、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生态问题的主战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上世纪7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盆地腹心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植物园——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以迁地保存中国干旱区多样性的植物种质资源为主要任务。柽柳,是分布在干旱荒漠区的一类常见的盐生、旱生和沙生植物,防风固沙作用显著,在新疆荒漠绿洲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人们更为熟知的是它的另一个名字——红柳。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主任尹林克和他所在的学术团队,以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柽柳科植物的研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依托,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柽柳专类园为研究基地,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和技术,从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生物生态学特征、种子花粉形态特征等方面对国内外柽柳科植物进行了系统研究。 1998年,已经41岁的尹林克研究员因为在柽柳科植物研究方面的创新工作破例获得了“西部之光”8万元的资助,开展“柽柳科植物的系统演化与应用研究”。在新的层次上继续深入探索和认识该科植物的发育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特性,为深入研究种下和不同种之间的演化关系以及本科植物的生物系统提供了新的依据和资料,填补了该科植物基础性研究的国内外空白。 2002年6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四枚的《沙漠植物》邮票,并在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举行了邮票首发式。柽柳作为典型的沙生植物代表成为这套邮票中的重要表现主题,这与尹林克所领导的学术团队的长期原始创新的社会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项目成果的推广和转化过程中,这个团队为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大农业开发区建立了1000亩防风固沙植物种苗基地,基地的建设为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植被重建中适宜物种选择的示范样板,并提供了成熟配套的种植管理与繁殖技术,现已生产柽柳苗木10万余株,全部用于准噶尔盆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尹林克研究员为首的青年学术团队还为新疆塔里木石油指挥部、克拉玛依石油管理局等提供了先进的相关技术服务、技术人员培养和种苗资源,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从事荒漠植物资源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这一行,没有10年以上的时间坐下来,实实在在地进行第一手资料的积累,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说不清楚。”现在已成长为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的尹林克这样谈起自己的工作。尹林克自大学毕业起已在沙漠植物园工作了20多年,现在每年仍要到野外站点工作将近半年。 “我第一次以‘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申请‘西部之光’时国家还没有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专家评议意见认为这种大的战略研究比较空,我是第二年才申请到。这个项目是我第一次单独通过竞争获得支持并负责的项目,让我知道怎么做科研,怎么做好科研,从项目设计、研究实施到项目验收,全面完成了科研的一个完整序列。”谈起1998年申请“西部之光”的情形,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志强感慨不已。 “我们是软课题,但要硬做。首先我们利用将近两年的时间多次到甘肃各地调研当地的水土情况、农业和林业发展情况,占有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来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开始我们的思路不是很清晰,但在摸清情况的同时加上理性思考,渐渐明朗了项目的方向,而且走访的农户、地方科技人员和水利局、林业局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等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借鉴意见。比如黄土高原地区老百姓总结了一些宝贵经验:‘山顶草灌戴帽,山坡梯田缠腰系带,地埂见缝插针钉扣,沟台林果穿裙锁边,沟底坝库林草穿靴’,说的是山顶种混交林和柴花苜蓿草带,山坡梯田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地埂种树种草,沟台种经济林,沟底种防冲林,不同的地段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针对性强,俗语总结得形象生动而且琅琅上口。软课题硬做,使得我们的成果就很有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我们提出的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 2002年,张志强的成果《甘肃省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获得了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们提出的对策建议对甘肃省、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研究与决策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致力于资源永续利用 广袤的西部是我国许多独特生物的富集地区,既是资源丰富之地,同时也是生态脆弱之地,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大量问题亟待依靠科学的力量来解决。“西部之光”计划的入选者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本身有独特的气候环境和生物资源,有些药用植物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大黄、雪莲等。青藏高原的环境极度脆弱,从这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看,可以说一种资源一旦开发就面临灭绝的危险,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应该保护资源。从我们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开发资源,一方面要保护环境,所以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人工种植。”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桂琛2000年承担了“优质大黄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课题,“通过栽培,结合高原的环境产出需要的资源,另一方面,也给当地的农民提供一些技术,和土地资源结合起来,通过种植增加他们的收入,也使资源开发有了更强大的基础。” 该课题实施3年来,在大黄野外调查与生态习性、种子萌发特性与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大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研究、栽培大黄药效成分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开展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结果,形成了围绕中藏药资源持续利用为研究领域的学术团队,其中成员李毅获得2001年的“西部之光”项目资助,并被聘为研究员。 1999年以鲁润华课题组为主的兰州化学物理所与中国最大的藏药集团——奇正藏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立“藏药与天然药物联合实验室”,2001年又将该课题组与其他课题整合成立“西北天然药物研究与发展中心”,为西北地区药物现代化建立了研究技术平台。无独有偶,李文建课题组在小麦育种方面与甘肃张掖市农科所联合组建了一支年轻的科研队伍,平均30岁左右。1998年入选者安黎哲教授在“西部之光”项目执行期间,因学术成就突出,2001年被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招聘为“百人计划”,是唯一先后入选“西部之光”和“百人计划”的;2002年度又被评为中科院优秀博士后人员。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刘建全领导的课题组在“西部之光”支持下,开展“珍稀藏药‘藏茵陈’原植物的引种栽培”研究工作,在国内第一个提出了规模化、科学化人工种植珍稀濒危藏药源植物的科学思想,第一个申请了该领域的专利,在西部掀起了人工种植珍稀濒危植物药材的高潮,目前正与青海大通藏药公司进行农户推广,平均每亩增值一倍。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廖志新领导的课题组从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学角度出发,从龙胆科植物中寻求到了与藏茵陈具有相似作用甚至作用更好的植物,扩大了抗肝胆疾病的新药源,对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持生态平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丰富了藏医药理论,为藏药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藏茵陈质量标准的研究已经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避免资源浪费起到了指导作用。
成果推广造福一方
“西部之光”不仅使西部青年科研人员获得了事业发展的机会,不少成果迅速推广应用,也使当地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科技的甜头。 现任西部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的张怀刚博士,1996年凭“用细胞工程培育抗旱丰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的项目成为“西部之光”首批入选者,在受资助期间,一方面获取体细胞无性系,另一方面对已获得的体细胞无性系进行变异筛选和鉴定,选育出高产优质新品系在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试种,增产效果显著。他主持或参与育成了6个春小麦新品种,其中高原603小麦新品种已经推广23000多亩。新育成的品种在青海和甘肃两省推广种植,累计种植35万亩,增产粮食约350万公斤,产生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当时我们申请重离子诱变品种改良及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分子机理研究这个项目,就是希望通过辐射改良小麦品种,并在我们甘肃推广。因为我们甘肃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太差了,农民的收成不太好。我们通过小麦重离子诱变育种,与甘肃省张掖市农科所合作培育了‘陇辐2号’,这个小麦新品种含有较多的粗蛋白质和湿面筋,耐寒、抗病、抗倒伏,与当地广泛种植的辅助对照组比较增产13.79%。”近代物理所的李文建博士向记者介绍了他的成果推广情况,截至2002年“陇辐2号”已在河西走廊推广种植1.6万亩,甘肃全省累计种植2.4万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9年7月,新疆头屯河水库派沙工程历时17天,净排出泥沙322.8万立方米,不但恢复了库容,也为水库除险加固创造了条件。这座水利部确定的全国重点病险水库能够起死回生,得益于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博士和他所在的课题组的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 1996年陈亚宁承担了新欧亚大陆桥新疆段的环境灾害防治对策项目,几年中,他们收集了1200条新疆境内自1957年至1998年兰新铁路沿线、南北疆沿线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纪录和大量照片,按年份、发生地段建立了风、沙、雪、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各种类型的灾害信息阵和统计分析理论分法,为饱受灾害的新疆铁路部门编制完成了新疆欧亚大陆桥风沙危害分布图和北疆铁路沿线防洪图。他们运用课题组经过数年考察、诊断提出的水力排沙新方法,直接参与指挥了新疆头屯河水库的排沙战役。头屯河水库排沙的成功,不仅使这座淤损率接近80%的全国重点病险水库恢复了库容,也为治理全疆480多座同样因泥沙淤积而面临淤废的水库提供了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