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将到来 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图]
作者:王悦  文章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22 16:42:3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将到来 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图)
斯里兰卡瘦长懒猴,被列入濒危动物名单。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将到来 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图)
种群正在恢复的塞舌尔群岛角鸮,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将到来 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图)
南美濒危的山达木。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王悦

  100年内10%的鸟类会消失

  地球上的物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19日,印度尼西亚安塔拉通讯社报道,印尼苏门答腊犀牛因人类的非法盗猎目前正濒临灭绝。苏门答腊犀牛在14年间减少了90%。而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11月17日公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表明,现在物种灭绝速度和恐龙大量灭绝时代的速度相近。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9787种现存鸟类和129种已灭绝鸟类作了分析,该分析模型包括鸟类分布、生活史、物种灭绝速度、现有的保护措施以及气候和环境变化等很多因素。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100年内10%的鸟类将消失。

  人类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11月在泰国曼谷举行的年会上宣布,又有5个物种被加入“已经灭绝”名单。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的列表中,有将近1.6万种动植物面临绝种,其中约3000种动物是“极度濒危”,“可能已灭绝”的有200多个。世界自然保护同盟首席科学家麦克·利利说:“我们每失去一种动植物,就意味着破坏了进化了35亿年的生物链。”

  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地球环境科学中心主任勒诺·泰德斯科教授对记者解释说:“自公元1500年以来,大约884种动植物已经绝种。在地球的历史上曾出现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恐龙的灭绝。物种多样性的减弱逐渐明显,人类即将面临第六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殉难物种敲响警钟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的官员指出,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单纯自然状态下的速度要快1000倍,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物种多样性评估高级顾问西蒙·斯图尔特说,物种灭绝不是单纯的自然选择,人类活动对多数物种灭绝负有直接或间接的责任,例如损毁动植物生存环境,过度开发物种、引进新物种和导致气候变化。

  在灭绝名单中的夏威夷画眉,人类最后一次见到它是15年前。导致夏威夷画眉灭绝的原因是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砍伐破坏了画眉的栖息场所,并引进携带传染病的蚊子;另外非本地物种带来的竞争也是夏威夷画眉绝种的一个原因。有种淡水鱼拉丁文名叫潘顿纳多,潘顿纳多鱼栖息的沼泽地被改建成稻田后,这种鱼便消失了。

  英国利兹大学生态学家克利斯·托马斯带领的国际调查小组对1103种动植物的栖息环境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比斯坦福大学的还惊人。他们指出,如果全球变暖持续,到2050年15%到37%的物种有灭绝的危险,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在电话采访中托马斯说:“栖息地缩小,物种一定减少。人类的直接活动(农业、建筑业等)破坏生物栖息地,但气候变化的间接作用危害一样大。”

  物种灭绝破坏生物链

  美国亚利桑那州动物保护协会的嘉伦·尼恩斯特德在采访中对记者说:“动物有权生活在自己的领地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气候的负面影响其实是对其他生物的侵权行为,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的报告指出,鸟类减少将引起令人担忧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扰乱自然界的降解机制、种子传播和昆虫控制。人类健康也将受影响,因为生态平衡的变化总是导致携带病毒的动物显著增加。报告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印度的秃鹫数量减少了95%,致使野狗和老鼠迅速繁殖,导致印度狂犬病患者大量增加。

  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格雷琴·戴利举了另一个物种灭绝对人类影响大的例子:“莱姆病有类似流感的症状,可以损害神经中枢。而北美鸽的灭绝是美国莱姆病蔓延的罪魁祸首。”寄生在田鼠身上的壁虱是莱姆病的主要携带者。鸽子和田鼠的主要食物是橡树果,鸽子消失使田鼠食物异常丰富,数量激增,壁虱增加。

  另外物种多样性对改善人类生存条件也大有功劳。泰德斯科主任对记者说:“物种多样性还对改良农作物和家畜有重要意义。虽然基因工程有很大发展,但人类的创造力和大自然上亿年的进化成果不可同日而语”。物种的大量灭绝使人类损失了很多好的可以利用的生物基因。

  “可持续利用”是出路

  斯图尔特顾问总结说:“气候变化和新兴疾病都会导致物种灭绝,这是全球生物圈受威胁的一个警报,这些威胁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和生存。”

  约翰·杰克逊是保护力量组织的主席,他是野生动物“可持续利用”方案的倡导者。杰克逊说:“我们要积极地设计一个可以持续利用野生动物的系统,提高动物对人类的价值,促使人类积极保护它们。”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