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绿意遍染 青白江5年筑起生态屏障
作者:陈泳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12 6:48:0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这段时间,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村的吴大爷每天都要到元宝山上看看——去年这个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可如今,核桃、巨桉、香樟等经济林木、绿化苗木和速生工业原料林已经将整座山染绿了。“守着荒山过了一辈子,今后我们也有森林了!”吴大爷激动地说。

  吴大爷的话道出了该区龙泉山脉生态脆弱区域所有群众的心声——不光是森林,他们还盼望着依靠生态来脱贫致富。让他们欣慰的是,青白江区在推进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中,结合成都市东山丘植被恢复与生态治理计划,在全市率先启动了龙泉山脉青白江段植被恢复实施行动,并制定了详细方案,将用5年时间在龙泉山脉青白江段生态脆弱区域实施绿化造林2万亩,最终实现龙泉山脉青白江段植被全面恢复,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统筹规划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龙泉山脉绿化工作不仅关系着全区乃至全市的生态环境,还是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前提”,青白江区委、区政府一直这样认为。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和青白江区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生态立区”战略,该区邀请省市林业、水务、农业专家编制了《龙泉山脉(青白江段)植被恢复规划》。根据规划,2009年——2013年该区将在生态脆弱区实施绿化造林2万亩,实现龙泉山脉青白江段植被全面恢复,确保龙泉山脉涉及的3个乡镇森林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50%以上。

  在改善生态的同时,结合全区产业布局及自然条件,青白江区还以调整生态结构为条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目前已在清泉镇栽植巨桉202500株,打造工业用林基地;在清泉镇栽植桂花19700 株、杨梅10567株,在福洪乡杏花村栽植杏李、樱花2540株、香樟2790株,在人和乡栽植桂花68830株,带动山区群众依靠经济林木、发展生态旅游等实现致富增收。

  统筹推进

  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并重

  龙泉山脉干旱少雨,为了保障植树造林工程成功实施,青白江区加大了以水利设施、用水保障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资金31万元在清泉镇花园村的元宝山安装自来水管1.2万米,将人畜饮水工程水源引入造林地块;投入资金108万元在福洪乡杏花村修建2级提灌站2座,建蓄水池2口,蓄水量2800立方米,安装布设自来水管7000米;投入资金15万元在人和乡通过修建微水池1口、石河堰蓄水1座,确保植树用水。

  在基础设施保障的同时,青白江区还着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植被恢复和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据悉,按照全市的安排,该区已于2009年4月底完成了全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将6.7万亩集体林权以权属的形式明确给了村民,并赋予其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和法定责任义务,为下一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植被恢复工程打下了坚实保障。

  创新机制

  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并重

  根据龙泉山脉青白江段植被恢复实施行动方案,5年间预计总投资将超过8000万元。为了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青白江区实施了“以奖代补”,鼓励造林业主或农户在项目规划区域内规范实施成片生态造林,对经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检查验收确认合格的造林业主或农户,由区财政进行以奖代补。补助期限五年,第一年补助300元/亩、第二年补助200元/亩、第三年补助100元/亩、第四年补助50元/亩、第五年补助50元/亩。此外,在第三年、第五年按50元/亩标准分别再给予生态效益补助。此办法不仅保证了植被恢复的质量,还减少了当前投入,缓解了财政压力;为了吸引造林企业或业主通过土地流转实施规模造林,区通过项目包装进行招商,允许其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修建林业生产用房,企业业主通过发展林产业、生态旅游及林下养殖等实现投资回报,目前清泉镇花园村已引进喜来登公司建设杨梅基地,一期拟建1500亩,现已经栽植杨梅结果树350亩,明年将大量挂果;艾康公司流转土地1800亩,同时与农户联合实行“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建立了高档苗木花卉基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