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
作者:严冰 袁晓峰 任…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1 7:30:4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日前公布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检测结果表明,陕、甘、宁、内蒙古、晋、冀6省(区)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已进入了改造利用沙漠的新阶段——科尔沁沙地上的植被已得到恢复。

  根据近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我国荒漠化土地实现了净减少,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近1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7585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已有20%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国家林业局局长、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组长贾治邦近日被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授予“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治沙成就的褒奖。

  “这些年的防沙治沙工作有效地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农牧业的生产环境得到了保障,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牧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贾治邦说。

  据统计,全国已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的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沙化严重的西部地区平均森林覆盖率由5年前的9.03%提高到12.54%,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与启动时相比,林草植被覆盖度普遍增加了20%以上。

  治沙带来生态与经济双丰收

  “过去我们这个沙漠地带,荒凉,一根草都没有。自从种了梭梭草以后,沙尘暴没了,环境好了,搬出去的人也少了。”今年60岁的哈力老人满脸幸福地说。

  哈力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西北湾乡牧场村的农民,多年来由于沙化严重,他家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被迫搬了4次。如今他住的房子已建好快10年了,再也没有被沙子掩埋过。他说,这都是政府的治沙工程给牧民们带来的好处。

  截至目前,奇台县人工治沙造林面积已达30万亩,成林面积15万亩以上,县域范围内近年的平均蒸发量减少了2%-10%,沙尘暴的天数和年6级以上大风的天气也有所减少,全县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而奇台县只是沙区环境变好的一个缩影。

  在治沙过程中,各地将沙化防治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使沙区的农牧民从防沙治沙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开展,使工程区农民人均收入5年中增加了近50%,并有137万人在工程建设中摆脱了贫困。

  治沙走向国际合作之路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同周边国家在治理荒漠化方面的合作。在去年启动的日本触媒株式会社和新疆林业科学研究院关于“塔克拉玛干南缘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实验示范”合作项目中,日方继提供保水剂技术后又追加了100万元技术推广资金,支持保水剂技术在新疆防沙治沙中的推广。

  据新疆林科院园林所副所长周斌介绍,保水剂技术要比常规灌溉节水40%到50%,目前这一技术已在新疆10个地方共计4万亩治沙地带进行试验,未来还将推广到新疆的绿洲农业,以缓解新疆水资源紧缺的现状。

  中蒙两国有4600多公里的边界线,边界两侧多是沙地,由于同样受到荒漠化的危害,两国一直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密切合作。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还与有关国家签订了相关合作项目,如:与欧盟合作的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态系统和干旱地区水源影响的研究项目,及长江源头沙漠化评估项目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