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三江源区域增水增草增收
作者:陈沸宇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6 9:32:4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人民网西宁7月4日电 (记者陈沸宇)国家于2005年起在青海三江源区域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现已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区域内水源涵养功能得到初步恢复,草地恶化趋势减缓,农牧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人工增雨、鼠害防治和水土保持等项目,这几年,该区域水源涵养功能初步恢复,“增水”效果明显,长江、黄河、澜沧江在青海的出境水量逐年上升。该区域沼泽、湖泊面积也不同程度扩大,曾经有“千湖之县”之称的玛多县又开始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据遥感监测,三江源区的鄂陵湖、扎陵湖、冬给措纳湖等大型湖泊面积均有所增大。

  草地恶化趋势减缓,“增草”效果明显。监测表明,2007年工程实施区内草产量比2004年增加30.53%,其中可食草产量增加20.52%。2007年平均植被覆盖度达到68.93%,平均高度达到9.92厘米。退牧还草实施后,围栏内植被覆盖度达到90%。

  通过小城镇建设、养畜工程配套建设、农牧民科技培训、人畜饮水、能源建设等,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增收”能力逐步提高。留居草地的1.7万牧民喝上了放心水,27092户牧民用上了太阳能电源,18397户牧民安装了太阳灶。

  从2005年至2008年底,国家累计下达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资金24.3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2.15亿元,占投资的91%。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