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作者:朱佳蕾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12 23:01:37  文章录入:zjqzmmq  责任编辑:ahaoxie

  7月12日,浙江林学院“红绿青春”服务灾区志愿团走进灾区,在自身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对浙江在青川服务的志愿者们进行了采访,了解这些长期服务在灾区的优秀志愿者的工作生活情况,学习他们不怕吃苦的奉献精神,引导广大同学响应国家号召,服务灾区,服务西部。

                  “时间将会改变一切”

  浙江林学院服务西部志愿者治国在青川县城建局工作了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改变一切”。从刚开始工作时的毫无头绪,到现在的游刃有余,他称这是时间效应。“无论是在东部还是西部工作,都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现在灾区重建,更需要人才,我们大学生就更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刚到灾区的时候住了一个多月的帐篷,有一点不适应,“但是现在睡在板房里已经能睡得很香了。”
  一年的时间改变的不仅仅是志愿者们的工作状态,“灾区人民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改变是我们这些志愿者深深感受到的,也是我们所乐见的。”当初,他来到这里看到废墟中的人们在叹息,也在悲痛。现在,废墟中重新崛起了一个个温暖的家,“灾区人民住上了以前住不上的房子,生活改善了,有些人精神比灾前还好。”说到这里,治国有点兴奋“上有国家的优惠政策,下有国人共同的努力建设,时间将会改变一切,消除灾难的阴影,恢复灾区的繁荣。”

                 “要有由量变促成质变的精神”

  在青川县楼子乡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的金平,之前是杭州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在乡镇基层工作的他,最大的体会就是,基层的工作很繁杂,但是也很紧要。“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上传下达,当灾区人民还处在苦难中,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党和人民的关怀与救助。”平时工作很繁杂,不仅要负责办公室的文案工作,还要下乡走村串户,贴标语,讲政策,安人心。因为有些山村地方偏远,他们通常只能步行上下山。“宣传工作不是一种形式,要想有效果,就要有让量变促成质变的精神。”
  在服务灾区人民的同时,金平也特别感谢这里的人们对他的关照。“刚来那会,他们自己晚上都习惯吃面,却特地为我准备了一碗米饭。”虽然只是一个小细节,却让金平感动了很久,这也坚定了他以后艰苦工作的决心。

                “只要是灾区人民有需要的就要做”

  “来青川之前我已经签了就业合同了,但是每每看到电视上播放的灾区景况,我都很揪心,于是捐了奖学金报了浙江省特招的抗震救灾志愿者。”温州大学的谢荣乐决定来灾区之后就辞了原来那份比较不错的建筑工作,现在在青川县规划建设局工作,充分利用自己土木工程专业的优势,下乡培训农房技术,监督城镇住房重建等等。大学时代就从事志愿者工作的他,本着苦不要紧,只要可以帮助灾区,锻炼自己的原则,以前二十多年没吃过的苦都尝试了一遍,“原来在浙江也是搞建筑,现在在灾区也是搞建筑,但是意义不一样,只要是灾区人民有需要的就要做。”这是一个志愿者的不悔决心。
  据谢荣乐介绍,青川的第一批项目包括一些学校、卫生院都将在今年8月底竣工。在可喜的同时,他开始担心另一个问题,就是在灾后援建完成之后,灾区一些政府机关部门以及基层的工作岗位人才缺失,形势将较为严峻。就他工作的这一年,他了解到一些建筑设计、造桥修路和医护人员等方面还紧缺专业人才。“灾区的建设,不仅仅只在当前,在援建完成以后,还需要很多像我们这样学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奋斗在城市经济建设的第一线。”“援建不仅要建房,还要援救人的心理。”谢荣乐说青川与其他的受灾地区不同,它的余震从未间断。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心理一直是惊魂未定的,余震始终让他们紧绷着神经。这需要在基本援建结束后,有专业教师可以长期工作在教育辅导的前线,用知识和耐心消除地震留给孩子的阴影。
“对于长期留在灾区建设服务的志愿者,当地政府给与了可以简化程序进入相关单位等优惠政策,相当一部分的志愿者会考虑留在灾区,但太多因素都无法吸引太多的人长期留用。”谢荣乐企盼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灾区的长期建设中来。

  这些志愿者都是2008年7月参加浙江省组织的“两项计划”到灾区抗震救灾的,一年的灾区服务工作让他们懂得了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大学生只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真正为祖国做贡献,同时他们的思想行为也教育了一批后继志愿者,积极投身到灾区建设中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