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26℃行动5年来推行艰难 会否无疾而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公益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13 11:03:4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26℃”在操作中遇到了哪些难题?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仕超对本报记者说,首先,《通知》是一刀切,温度设定并未充分考虑中国南北方的差异。“26℃在北方比较合适,但南方湿度较大,室内26℃时人也依然会流汗,人体感觉并不舒服,对于南方城市,24℃—25℃才是合适的。”其次,对于不同的共同场所,应该根据其不同需求设定温度。“对于酒店大堂,26℃就可以接受,但对于餐厅,夏季26℃显然还是热了。”杨仕超认为,《通知》应该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公共场所等多种情况,将规定进一步细化,以切实加强《通知》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可收到实效。杨仕超还提到,从建筑节能的角度说,达到26℃的要求目前已经没有技术瓶颈,但改造现有系统的成本将花费不菲,这也是26℃行动并不叫座,而是悄然淡出人们视线的原因之一。

  一位不愿具名的暖通空调专家则告诉记者,26℃行动的出发点是节能,但单纯靠提高空调房间干球温度(用温度计挂在室外或室内测得的温度称为干球温度——记者注)1~2℃来达到节能目的是缺乏科学性的。在室内干球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相对湿度不同,空调能耗则是不同的,室内相对湿度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十分明显。比如当室内温度为26℃、相对湿度为60%时其能耗比室内温度26℃、相对湿度40%时高16%。因此,“与其提高室内的干球温度,不如降低房间的相对湿度,在节能的同时,获得更佳的人体舒适感和室内空气质量。”该人士建议。上述人士还称,《通知》只是提了26℃的要求,但在执行过程中如何稽查、稽查成本如何控制、如果违反规定如何惩处等问题都没有涉及,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6℃行动的推行。

  会否无疾而终

  26℃行动已经走过了5年的历程。随着其影响的日渐消歇,有业内人士开始担忧,这一行动会否无疾而终?

  在日前搜狐绿色举办的《从26℃做起,让办公“绿”起来》论坛上,作为绿色办公的重要组成部分,26℃空调行动开始重新受到关注。地球村坦陈,26℃行动的具体效果仍然存有争议,如广泛的宣传是否能达到有效目的,针对特定人群是否能产生更为深入的影响,26℃是否为节能的合适温度与手段,如何进行科学的节能测评,行动本身对于全国空调26℃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等等。

  此外,地球村也认为,中央与部分地方政府的倡导、多家NGO的响应、部分企业的承诺,并不能代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空调控温不是孤立现象,与26℃行动理念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公共建筑节能问题、公民节电节能责任意识问题、家电行业与酒店行业的相关标准问题、政府立法与管理问题,都需要进行更多持续广泛而且深入的工作,需要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

  同时,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电力能源紧张依然是严峻的问题。从2003年到2008年,每逢迎峰度夏时期,全国很多省份都会出现拉闸限电现象,用电负荷也屡创新高,今年形势也不容乐观;此外,从节省电网建设投资来看,26℃行动依然具有重大有意义。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家NGO组织也表示,26℃行动是联合行动,虽然自身暂时没有相关项目计划,但如有同行呼吁,他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参与。王亦庆介绍,地球村正在进行26℃行动5周年的阶段性调查,并准备将这一世界首创的公民行动项目报告提交到将于年内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第15次缔约国大会”,以“绿色生活”的名义向全球推介。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