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气候变化 中国如何应对
作者:杜悦英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16 6:44:3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日渐深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该如何应对?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人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姜克隽认为,从哥本哈根大会的谈判前景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非常重要。他说,中国正在力倡低碳经济,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有一些政策相继出台,但还是需要更多可操作性强、能扎实推进的政策细则。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姜克隽认为,中国是做得做好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能够、也应该做得更多,带头推动新协议的缔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则建议,首先从工业领域着手,严格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其次是积极鼓励新能源产业,但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产业规律;最后是因地制宜,可以考虑在合适的城市做一些试点工作。周宏春说,应当重视已有政策的合理实施,多方平衡,达到发展预期目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吟隆表示,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对国际社会做出减排份额的承诺,但事实上,中国近年来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能源效率,比如关停并转一批电厂,以及退耕还草、还林等措施,都是十分切实的工作,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一方面,许吟隆认为外援只是辅助,关键还是要靠本国力量。他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力度已经够大,但关键是如何执行。


    他还建议政府在采取应对气候变化措施时,多采用既适应气候变化,又能达到节能减排效果的“双赢”举措,比如退耕还草、节水灌溉、生态保护等。


    由自然之友等活跃在国内的7家NGO组织则联合建议,中国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发展中大国之一,首先应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树立榜样。其次,中国政府在制定、实施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公平的原则。再其次,应在采用应对政策、市场机制和技术手段时,预防和缓解对社会、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将减缓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应对其他环境问题相结合。减轻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以及贫困人口的影响;提升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和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条件。政府应鼓励并保障公众和民间团体参与应对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督。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