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谁来拯救你,第一沙漠淡水湖?
作者:赵英淑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31 17:32:3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新闻背景

  7月23日,“红碱淖湿地与遗鸥保护国际研讨会”在陕西榆林神木县召开,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环保局、林业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及相关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与内蒙古的交界地带,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受气候变化影响,持续干旱,降雨减少,红碱淖水位每年以二十厘米的速度下降,水面从十万亩减少到了不足七万亩。红碱淖已面临着干涸的威胁。研究部门经过多年的观测和勘察发现,周边地区环境气候变化,农业灌溉与生态林建设用水,周边煤矿开采,附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上游补给水源河流被拦截是红碱淖水域面积缩小的原因。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何芬奇教授就湿地与遗鸥的保护问题表示,水源是威胁遗鸥生存的最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红碱淖目前面临的一大课题。

  (据新华网)

  红碱淖,位于陕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鄂尔多斯高原向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地带,周围遍布着无数个小湖。

  她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地。可是,目前她正面临着水位急剧下降、水域面积急剧萎缩的厄运。

  “随着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的严重干扰,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渐干涸,完全沙化为中国的‘第二个罗布泊。’”7月23日,参加“红碱淖湿地与遗鸥保护国际研讨会”的专家如是说。

  “大漠明珠”红碱淖还有多长的生命期?是谁加速了它的沙化进程?我们又该如何拯救她呢?……

  ————疑 问————

  红碱淖“寿命”只剩下20年?

  著名的湿地生态专家、“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认为,红碱淖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地,也属于国家级的重要湿地,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的“危机”,最大问题是注水河流遭到拦截,严重影响了湖水的补充,减弱了湖泊的自净能力。

  高原性内陆湖红碱淖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草原交汇地带,1/3在陕西境内,2/3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在20世纪70至90年代,其面积达到10万亩,不仅是重要渔业产地,还是世界濒危鸟类遗鸥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水质良好,水生物丰富,湖区有30多种野生禽类栖息繁衍,湖心的红石岛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遗鸥的数量已突破1万只。

  但近些年来,红碱淖的湖水正逐年消退,水面急剧下降。官方的统计数据是,进入21世纪以来,红碱淖水位每年以2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面已缩小到7万亩左右,湖泊整体呈现“缩水”局面。陕西省气象局遥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从1997年至2007年间,红碱淖的水体覆盖面积急剧减少了17.7平方公里,减少面积为1986年水域面积的30%。若按此速度推算,10年后,红碱淖可能就会干涸。抛开下雨等相关减缓因素,有人给出的红碱淖最后生存期是20年。

  谁加速了红碱淖的消亡?

  地下水是红碱淖的主要补充水源,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周边不合理的开发是造成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2006年以前,在采矿的同时,当地先后建起了很多选煤厂、火电厂、焦化厂,由于煤矿开采破坏了地下水源涵养层、工业企业超量使用沙漠地下水等因素,毛乌素沙漠地下水资源消耗巨大。

  上游河流对红碱淖的补给不足,也是致使水面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记者采访了解到,红碱淖的四周有7条季节性内陆河注水,其中内蒙古境内的营盘河、壕赖河是其重要的补给水源。

  在1997—2007年期间,营盘河、壕赖河修筑了多个小型水库和人工湖。由于河水被拦截,使红碱淖无法得到必要的水量补给。如在离红碱淖4公里处建设的扎萨克水库大坝,就切断了红碱淖最大的注水河——营盘河,对红碱淖的补水构成了极大威胁。

  ————拯 救————

  不要出现“第二个罗布泊”

  遗鸥虽然选择了红碱淖,但是红碱淖周围的湿地情况近些年来也不容乐观。陕西省榆林市环境保护局总工薛鹏程说:“上世纪70年代红碱淖周围有800多块湿地,到2000年下降为79个,现在数量仍在继续下降过程中。通过卫星照片前后对比,营盘河的筑坝已对红碱淖湿地造成明显影响,湿地被损坏,遗鸥等物种也就没有了依靠。”

  对此,当地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如在遗鸥繁衍生殖期间,派专人投放食物,进行人工喂养,并树立警示牌,禁止任何人不得上岛干扰遗鸥的正常生活;积极开展遗鸥研究科普宣教活动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多次邀请国家鸟类专家现场指导。

  陈克林主张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法律角度来说,对红碱淖是一个保障;鉴于红碱淖已达到国际湿地的标准,建议与鄂尔多斯跨区域合作,形成“姊妹”自然保护区。

  他说:“我们不能等到遗鸥飞离红碱淖的那一天来临后才行动,我们不能容忍美丽的红碱淖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观 点————

  何芬奇(世界知名鸟类专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遗鸥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目前的红碱淖已是其最重要的繁殖与栖息地,全球90%的遗鸥集聚于此繁殖生息。遗鸥原来主要在内蒙古的阿拉善湾海子生息繁衍,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内,但近些年来因其生态恶化渐趋干涸,遗鸥遂完全落户到红碱淖成立了新家,发展至今其成鸟数量大概有8000余只。十几年前用60倍的望远镜都看不到红碱淖的对岸,如今你肉眼就可以看到。如果红碱淖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想像不出遗鸥今后会落户何处。

  杨凤鸣(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

  红碱淖的流域内有7条河流,其中在内蒙古境内3条河流,但是2006年最大的注水河营盘河被筑坝拦截,今年另一条注水河蟒盖兔河也被截流建造水库。

  陕西境内有4条河流较短小、补水量不大,内蒙古境内的两条主要注水河被拦截,就等于直接切断了红碱淖最主要的水源,这不仅会加快整个流域的荒漠化进程,还影响着20余种珍禽,尤其是世界濒危鸟类遗鸥的生息,长此下去将造成生态灾难。

  ————记者手记————

  走近神湖红碱淖

  大概是因为缘分未到,我曾与红碱淖几次失之交臂。生于陕北的我虽然长于这片土地,但多年来一直未能与其谋面。

  这一天,终于不能忍受过久的期盼,我和几个朋友从陕西榆林直奔而来。

  乍一看见大漠中一片淼淼无际、苍苍茫茫的水面,我们就都呼喊起来,心潮也跟随波涛激荡起来,几个人沿着长长的由岸边沙地延伸向湖面的木板栈桥轻快地行进着。走到桥的尽头,栏杆围起的地方,已经深入到湖面很长。夹带潮气的风突然袭来,那是一种在大漠中很难感受到的湿润。

  牵骆驼的汉子们在不远处招呼着喊道:“下不了船,骑骆驼吧!”于是我们一人跨上一峰骆驼,沿着湖边广袤的沙地向前行进。骆驼庞大的身躯对于凌厉的风沙似乎毫无知觉,它们的眼神中流露着一种轻视和傲慢,它们才是这片沙地的王。棕色的驼毛时时被风从骆驼身上吹走,吹到附近低矮的沙蒿丛中去了。骆驼们对这些稍微的损失毫不在意,它们是那么的粗犷豪迈,对于小事毫不操心。

  据说在清代的时候,这里只是一片沼泽地,民国时期的一些时间,甚至板结干旱得可以随意走马。真正形成湖面也没有100年的历史,湖面由小到大,几年前竟达到10万亩之广。这突然的降生就增加了它的神秘,就像从无人的沙漠里孤孤走来的一个笑盈盈的小孩,既没有人认识,又没有大人的带领。蒙古语的“淖”是湖泊的意思,但是为什么又是红碱的“淖”呢?原来这湖水含碱,从前有人设场熬碱,熬的碱却是红色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