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记者调查:长江源头鱼类前景堪忧 |
作者:赵永新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13 10:25:1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科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水生所陈毅峰研究员曾在西藏做过多次鱼类研究。他仔细看了一下摆在白瓷盆里的鱼,高兴地说:“青藏高原的两大类鱼都有了。白肚皮的是小头高原鱼,是裂腹鱼的一种,长‘胡子’的属于高原鳅,具体是哪种高原鳅还需要带回去鉴定。” 中科院水生所的丁诚志博士赶紧把鱼分别放进装有酒精和福尔马林的标本桶中。用酒精泡的鱼可以提取基因、做分子水平的研究,用福尔马林泡的鱼只能做标本。 这时,天上忽然飘起了白色的雪粒子。我们调转车头,返回到通天河大桥下游几公里的河边继续采样。这次堪称成果丰硕,总共捕到了100多条,其中大的小头高原鱼超过20厘米。陈毅峰如数家珍:“裂腹鱼和高原鳅都属于无鳞鱼,只不过前者在肩部和腹部还保存了一些鳞片。为什么鳞片会退化?因为鱼身上的鳞片是覆瓦状的,一枚压着一枚,鳞片之间都有缝隙,会散失热量,鳞片越大散失得越多。为适应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逐渐下降的气温,裂腹鱼和高原鳅的鳞片都慢慢退化掉了,以保持体内热量。” “为什么叫裂腹鱼呢?”有人不解。 “所谓‘裂腹鱼’就是指鱼的腹部有一条裂缝。”他拿起一条小头高原鱼,指着它的腹部说,“在鱼的肛门到臀鳍的两侧,各保留了一行细小的鳞片,这样腹部中线上就形成一条细窄的裂缝。‘裂腹’也是鱼类适应环境、自我保护的产物。产卵时鱼的臀鳍不停摆动,在沙子里‘挖’出一个窝,把卵射到里面。鱼鳞比较耐磨,而且再生性强,它们与沙子频繁接触,既能保持鱼的姿势,也避免了鱼腹的磨损。” “大家注意看小头高原鱼角质化的下颌。它就像一个凸出的刀片,可以用锐利的边缘刮食附着在石头上的藻类。” 之后,陈毅峰又抓起一条又细又滑的高原鳅:“高原鳅一般生活在河床底部的砂石中,以腐殖质为生,比如腐烂的草根和牛粪、羊粪,等等。高原鳅既是鸟类的食物,同时又借助鸟类帮它繁殖后代。青藏高原的蒸发量特别大,环境每天都在变。今天这儿有河流或水湾,明天可能就干涸了。对付这种恶劣的环境,高原鳅自有办法:它的卵粘性很强,可以粘到鸟的脚和翅膀上,并随着鸟‘飞’到其它有水的地方孵化……” 听着他的讲解,大家感叹:鱼类适应环境的能力真强! 气候变化加剧、人类活动增多,长江源头鱼类前景堪忧 7月27日早晨起床后感觉浑身发冷,兵站周边的水坑里结了薄薄的冰,车窗上则是厚厚的一层霜。 还好,昨晚在沱沱河下的网不但捞到了10多条小头高原鱼,还出人意料地捕了几条裸腹叶须鱼,最大的1条有一斤半重,这是三天来捕到的“鱼王”! 青海渔业环境监测站站长申志新兴奋不已,高高地拎起给大家展示:“这种鱼的嘴比其它鱼的都大,而且两片嘴唇又肉又厚,是吃鱼的鱼,所以当地人叫它‘大嘴鱼’。虽然它的背部长满细密的鳞片,但白色的肚皮上却没有鳞,同时还有两条明显的‘胡子’,所以学名叫‘裸腹叶须鱼’。” 但陈毅峰却没有像他那样兴奋:这种鱼一般生活在下游的金沙江,在海拔4000米以上极为少见。“这可能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气候确实比以前变暖了。”7月28日上午,采访曲麻莱县畜牧科技局副局长更尕巴桑时,他神色忧虑:“我小的时候夏天要穿秋衣,现在有时候穿个短袖就可以了。以前雨水也多,遇到大雨河水猛涨,要等上一两天才能骑马过河。” “不过这两年雨水好像又多起来。特别是今年,雨下得最多,植被也好于往年。” 他半开玩笑地说:“老天爷的脾气越来越怪了,不知道今后要怎么变。” 7月29日的发现证明,气候变暖已经对长江源区的鱼类种群产生影响了。科考队在海拔3700多米的结古河采样时,又捕到了好几条1斤多重的裸腹叶须鱼。陈毅峰判断:前天在沱沱河捕到裸腹叶须鱼并非偶然,随着气温上升,这种原本生活在金沙江的鱼已经大举上游了。 影响长江源区水生生物的,不光是气候变暖,还有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一路走来,许多地方都在架桥扩路,而所需的沙子全部取自河里,一些地方的河床已经挖得不成样子。 比挖沙更为严重的是小水电站。据当地的干部介绍,由于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原有的小水电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生活需求,今后肯定要再上马一批小水电站。 此外,玉树州的河里已经有了外来物种。29日在结古河下游采样时,意外地捕到了好几条活蹦乱跳的鲤鱼、鲫鱼,其中的一条鲤鱼有半斤多重。据玉树州农牧局副局长袁生杰介绍,这些鱼是商贩们从内地运来卖的。河里捕到的,是当地寺庙买来放生的。 “放生本来是好事,但要看放的是什么鱼。”陈毅峰研究员说,高原河流都是冷水型的,其中的水草、底泥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如果鲤鱼、鲫鱼等外来鱼种的数量过大,就会对原有的食物链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当地鱼类的生存。“外来生物入侵有滞后性,一般要等几年之后才能显现。如果一旦构成入侵,后果就可能比较严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