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国家级风能项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户江苏省
作者:宋晓华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17 11:21:2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这几天,“973”计划风能项目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卫东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因为,全国第一个策应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中新能源发展的国家级风能项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终于成立了。

    这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在江苏省,是因为全国的风电专家们看中了江苏沿海海域2.4万平方公里的辐射沙洲区。在这块“宝地”上,投一个三峡的钱,可建2—3个三峡规模的风电场。如开发10%的辐射沙洲风能资源,即可兴建一个相当于年产3500万吨标煤、每年减排1.23亿吨二氧化碳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基地;开发15%相当于兴建一个“海上大庆”,且不产生一个移民、不占用一亩耕地,也没有生态安全问题。

    “然而,向海风索电,两大全球性的难题横在我们面前:一是全球还没有研发出专用的海上风力机;二是电网难以承受海上大规模风电场的巨大电能。”顾卫东说,“成立科研工作站正是为了尽快解决这两个难题。”

    目前,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景全为首的研究队伍正在积极研制海上尤其是江苏沿海专用的风力机,并已取得一定成果。王院士介绍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使用的风力机均为陆上风力机改造而成,而复杂的海上自然条件使得风机故障率居高不下。一旦新型海上风力机研制成功,成本将下降60%左右,故障率下降50%—70%。

    此外,风电并网难使得风电一度被称为“垃圾电”。顾卫东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出了风电发电新战略——非并网风电,即避开现行的并网发电模式,不再以电网为电能进行调控,而是直接应用于一系列能适应风电特性的高耗能产业及其它特殊领域,如以电解铝为重点的有色冶金工业、盐化工氯碱产业、大规模海水淡化、规模化制氢、以非金属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业链等。

    顾卫东充满憧憬:不久的将来,等到这两大全球性难题被彻底攻破,“海上三峡”不再只是梦想,江苏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将如虎添翼。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