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母亲河不断流 催生黄河口盐碱地开发热
作者:高冬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9 23:46:5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近日,笔者从垦利县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2004年,该县有10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通过验收,总共开发整理土地面积1431.61公顷,净增耕地面积1.34万亩。由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批准的总投资6277万元的该县胜坨镇土地开发项目和董集乡土地整理项目,将在2005年实施,可实现净增耕地1398公顷,标志黄河口盐碱地开发日渐升温。

    水是黄河入海口地区的命脉。垦利县地处黄河口高盐碱地带,由于自1991年至1998年间,黄河断流时间密集,最长断流时间200多天,一度产生“水荒”,对黄河口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原先已开发的一些农田因水资源的缺乏,被迫放弃种植而荒芜。1999年以来,由于黄委对黄河水量实施全流域统一调控,实现了黄河五年不断流,保证了入海口地区生态用水、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有效供给,为黄河口地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为最大限度地利用黄河水资源,该县自2003年以来先后筹集资金1.2亿多元,对境内的永镇水库和胜利水库进行了衬砌,两水库衬砌后蓄水能力达6500多万立方米;对双河干渠和同兴干渠进行了高标准衬砌扩建;对西双河引黄涵闸进行了节水改造。使该县形成了一南一北两条干渠,一东一西两座大型水库的引水、蓄水格局。同时,该县水务部门加强与黄河业务部门的联系,适时抢引、多蓄黄河水,将盐碱地开发建设的淡水资源问题落到了实处。

  在盐碱地开发建设中,该县本着“开发一片,成功一片”原则,高标准、搞起点规划开发项目,结合河口地区盐碱地结构特性,探索总结出了“上农下渔”开发建设模式,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碱能改,农渔双收效果。为调动多层次投资开发种植积极性,积极引导村集体、农户、企业和大户投资开发荒碱地,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开发经营机制。先前因淡水资源匮乏,土地盐渍化加剧而被农户放弃的土地,又被开发起来,使寸草不生的盐碱滩地变成了农民致富的“聚宝盆”。在2004年完成的32万亩荒碱地开发项目区内种植的棉花平均亩产籽棉达150公斤,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见效。目前,该县已成功开发建设成50万亩高效农业生态园,黄河口大米、黄河口蜜桃、黄河口冬枣和高蛋白大豆种植基地已形成规模。

  联系作者:东营垦利黄河河务局 邮编:257500  2005-1-27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