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别丢了“地球之肾”!
作者:本报记者张晓华  文章来源:三晋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2 19:29:0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当越来越多的“补肾”、“强肾”广告充斥大街小巷时,许多人忽略了维系自然平衡的“地球之肾”———湿地正在遭受破坏。在2月2日———第九个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省林业厅湿地保护的权威专家。他们告诉记者,全省自然和半自然湿地总面积为49.57万公顷,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17%,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与沼泽化草甸湿地3类11型。令人忧虑的是,“三晋之肾”正受到盲目开垦、污染侵蚀、水利工程建设的伤害。
 
  “生命之源”在流失

  “小时候,家乡的滩涂上是一望无际的杨树林,瓦蓝的天空,鸟儿自由地翱翔。”一位老人回忆起童年时的景象。他遗憾地对记者说,而今,这个景象再也见不到了……这就是湿地受污染、被破坏所引发的恶果。据了解,我省的湿地总面积中,河岸滩涂、沼泽和盐碱地面积占到83%。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管理,不少地方把滩涂和盐碱地规划为农业后备资源,盲目进行大规模的开垦和改造,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破坏了湿地原生植被,直接导致湿地面积的减少和环境功能的丧失。据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我省湿地面积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近50万公顷,减少到了35万公顷。目前,仍有30%的天然湿地面临被开垦和改造的威胁。

  全省每年的污水排放总量约为10亿立方米,而污水处理回用量仅有4900万立方米,致使全省90%以上的河道遭受污染。其中三分之二的河流失去了开发利用的功能,不少天然湿地已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使湿地降解污染、净化水质的功能明显衰退。

  有关部门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相关规划中,只注重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而忽视了湿地的生态环境用水,导致湿地面积萎缩。特别是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隔断了自然河流与湖泊、沼泽等湿地水体的天然联系,致使一些沼泽、湖泊面积逐年缩小,有的已经消失。

  湿地保护需要知识

  记者在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高校采访时发现,学生们对湿地知识十分欠缺。“湿地是什么?”“保护‘失地’,难道我们丢失了领土?”诸如此类的问题,让记者感慨不已。

  一位专家认为,高等院校的公共课程中,基本上没有涉及生物学、生态学领域的专门科目,大多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湿地专业;在基础教育领域里,中小学校也没有把生态教育列入其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很早就把生态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开设绿色教育课程。

  “让湿地不再‘丢失’,保护湿地就是保护自己”。湿地保护需要两只翅膀,一只来自生态科研的不断突破,另一只则来自公众对生态知识的不断了解。只有深刻了解到保护湿地现实和潜在的巨大价值,才能让公众自发地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