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重庆大水井浓烟滚滚遮蔽蓝天 空气严重污染(图) | ||
作者:徐庶 文章来源:重庆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22 9:55:1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
||
环保人士坦言:大水井是主城无煤区的一颗毒瘤。 大水井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谢德桦证实,如今的大水井集脏、乱、差于一身,的确是主城空气质量最差的地区之一。 2月16日(大年初八),记者走在大水井狭窄的街上,随处可见正在烧煤的大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煤烟味。 大小作坊上百家 毒瘤缘何形成? 据悉,大水井地区云集了家具厂、小食品厂、棉被厂等企业,还有杀鸡鸭、加工猪头的家庭作坊,大大小小120多家。至今,当地不通天然气,极少数企业使用液化气罐,大多数作坊企业和农户都在使用燃煤,个别人甚至在烧柴。 谢德桦透露,1995年起,大水井工业园区大量招商,大量来自渝北区、北碚区,以及四川的农民蜂拥大水井,廉价租下简易民房办作坊或企业。1997年,塔坪地区开发后,30多家杀鸡鸭的个体户整体迁到大水井,加剧了该地区污染。 长期在大水井卖煤的个体户杨居合算了一笔账:当地4家卖煤店,每家月销煤200吨,除了销往南坪、七星岗、学田湾等地外,大水井地区每月至少要消耗燃煤120多吨。 每天清晨,上百个烟囱开始点火,浓烟齐发,场面蔚为壮观,当地天空几乎看不到蓝色。 居民发财牺牲环保 一组数据显示大水井的巨变:1983年,当地一个劳动力每年分得集体收入17元,而今每年可分3000多元,社员年人均总收入5000元以上。 人均5000元,大水井人已迈向小康。调查得知,当地人主要收入是房租费,粗略统计,8000外来人口每月为大水井人贡献房租费60万元以上。房租最多的一户,年收入高达20多万元。 外来人口租房办作坊,当地人收租便可发财,这是一个以牺牲环保为代价的产业链。在这一产业链上,大水井人与外来人口的利益捆在一起。当地人视租赁户为客,争取不让他们迁走。春节前,一家具厂迁往合川,当地人至今感到遗憾。 目前,大水井地区没有排污管道,每月四万吨污水直排嘉陵江,严重污染主城饮用水源。本报记者徐庶 污染太重断了井水 因有一口清澈的水井,大水井因此得名。这口水井在见证了大水井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见证了当地近年来所受的污染。 17日中午,大水井社唐社长将记者带到了大水井所在位置———一个猪头加工作坊的锅炉旁。现场,记者没有见到这口传说中的大水井是啥模样,因为它已被压在一座堆积如山的煤炭堆下。 从唐社长口中得知,这口井井口为圆形,直径1米多,有30多米深。 唐说,早在1996年,这口井就被村民们用石头封住了井口。 大水井社社员任文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口水井是饮水源,养活了大水井人。到了90年代中期,大水井工业园区开始招商引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 井水就是见证污染的证据。1995年后,污染加剧,社员们发现,大水井的井水没有了以前的香甜,却有一股很浓的怪味。见大水井已失去了以前的功效,1996年,社员们搬来石头,封住了井口。从此,这口水井便成了当地人心中一个美好的回忆。任明勇 污染 空气污染重花草难存活 喜爱养花养草的市民,若在大水井居住,一定会很苦恼。因为在大水井,由于空气污染太重,花草很难生长。 61岁的大水井社员刘弟明平日就爱在家种点花花草草,乐在花丛中。然而近几年,老刘发现,花费几百元钱买来的黄桷兰,栽不活了,而其他花草,要死不活的,没有生机。 18日中午,记者来到老刘家,只见约30平方米的园内,没有一朵花,因为污染太重,一些本应四季常青的树叶子早已枯黄,很多花草都濒临死亡。 指着前几天枯死的黄桷兰,老刘说:自己的心很痛。任明勇 基本无煤区 2002年1月起,我市实施“五管齐下”净空工程,开始禁止市民烧煤。 此前,主城核心区市民每年燃煤13万吨。 2003年3月,市政府又提出建设基本无煤区,要求市民煮饭用清洁能源。除火电厂、钢铁厂等外,主城其他单位不能烧煤。 到2004年12月31日,主城区81个街道和乡镇全部达到该要求,成为基本无煤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