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投入二百亿元 洞庭湖"长"了七百多平方公里
作者:胡信锋 苏艳萍  文章来源:三湘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18 13:20:0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每年冬季大批候鸟从北方迁徙到这里越冬。(资料图片)记者刘桂林摄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专项治理工作,使四水一湖流域水资源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也明显提高,水体污染得以有效控制。

    【治湖】

    投入200多亿治理洞庭湖

    从2005年开始,我省实施水功能区划,将洞庭湖水域分为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和缓冲区四种类型,力图避免水体逐渐丧失主导功能。

    今年开始实施的《洞庭湖治理近期实施方案》,总投资128亿元,又拉开了新一轮洞庭湖治理序幕,截至目前,全省已投入200多亿治理洞庭湖,目前洞庭湖的水面较治理前扩大了700多平方公里,湿地得到有效保护,越来越多鸟类在这里栖息。

    【治江】

    关停湘江流域564家污染企业

    2008年6月,我省决定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174亿元整治湘江水污染。今年以来,湘江流域已关停564家污染企业、限期治理到位59家企业,660家造纸企业减少到207家,69个污水集中处理厂累计完成投资60.4亿元。

    今年6月,湘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40个监测断面中一至三类水质占92.5%,比2006年同期提高54.5%。

    【节水】

    农业节水模式节水近三成

    作为农业大省,我省在治理大江大湖的同时,还大力开展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以留住降水、保护已获水资源。

    目前,已形成了适合湖南的六大节水农业模式,即集雨模式、保水模式、节灌模式、降耗模式、避旱模式、抑蒸模式,平均节水20%-33%,通过这些节水技术的实施不仅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提高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还节约了用水的成本,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