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沙尘暴走廊成中国绿色能源基地
作者:勿日汗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12 16:09:4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12日电 雪后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宁静安详。羊圈里扫雪喂料忙碌的斯琴高娃老人偶尔抬头望望远处的风电场。“风车不转了,是不是没风了?”老人习惯性地回头看看自家烟囱升起的袅袅青烟。

斯琴高娃家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贝力克牧场,她每天遥望的地方叫做辉腾梁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老人不清楚风力发电的深奥规律,在她的理解中风越大发的电就越多,风电场的效益好,她在风电场工作的儿子就有保障。因此,现在遇到没风或微风的日子,斯琴高娃会有一些莫名的失望。

然而在10年前,斯琴高娃和这片草原上的人们对风的态度则与现在完全相反。“2000年左右的风都是带沙子的,动不动就刮沙尘暴,昏天黑地……”斯琴高娃回忆说,一次他和儿子骑摩托车外出时遭遇沙尘暴,在草原上迷失方向,十分钟的路程,绕了一个多小时。

2000年春天,斯琴高娃所在的锡林郭勒盟发生27次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不仅在沙源地区,就连相隔锡林郭勒盟600多公里的北京,阳光明媚的天空也多次被黄尘笼罩。

此后的10年间,中国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沙尘暴源头和通道实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了成效。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随着荒漠生态系统治理力度加大,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已大于扩展面积,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的防沙治沙力度也进一步加大,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沙地的沙化扩展趋势实现了逆转。

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那些经常与沙尘暴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西北省区,大规模开发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绿色能源,在保护脆弱生态环境的同时,拉动经济发展。

中国风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技术可开发量超过10亿千瓦,其中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5%以上。此外,中国西部的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太阳能辐射能量也很大。

影响华北地区的沙尘暴源头及通道之一的内蒙古,截至2009年10月底,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突破500万千瓦,达502.79万千瓦,居中国首位。与此同时,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研发生产企业——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建设的世界最大的人类使用太阳能项目也在鄂尔多斯市落户。

另一个主要沙尘暴源区宁夏,目前正规划投资1100亿元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宁夏规划在太阳山能源新材料基地建设风力发电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年产值约110亿元。

2009年8月,甘肃酒泉正式启动了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建设,这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电工程。

虽然遭受沙尘暴天数越来越少的中国西北地区,逐年加大绿色能源开发的力度,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很多风力资源集中的地区经济不发达,处于主干电网末端,加之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具有间歇性、随机性特点,不具备传统水电、火电的可控性和稳定性,所以这些新能源发电接入现行电网时遇到不少困难。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新能源产业就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孩,正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理解与扶持;就目前而言,这个领域的市场开发仍非常有限,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新华网 勿日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