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门头沟5年引进创新21项生态技术 |
作者:刘学 刘晓军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8 14:36:1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本报讯 (通讯员刘学 记者刘晓军)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对北京门头沟区评估结果表明:该区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后,每年将为本市提供生态经济价值达25亿元的生态服务,比修复前增加7亿元。这是记者近日从北京市科委和门头沟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生态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据介绍,5年来,门头沟在生态修复方面共引进和创新了21种国际上最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示范修复治理6大类生态破坏类型1082亩,为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和培育生态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门头沟区98.5%的面积是山区,是对首都生态环境影响最直接的重点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历史上北京主要煤炭产地,长年的矿业开采,造成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2004年开始,门头沟区开始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对不符合功能定位和影响环境的资源开采行业进行了清理整顿。通过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13家科研机构分别开展了5个类型的分规划研究和专题研究,对全区生态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并开展多种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2007年,该区被国家科技部确立为 “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同年被环境保护部确立为国家生态示范区。 5年来,该区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构筑起“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三道生态防线,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工程、京津风沙源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 目前,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5平方公里,建成9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水源涵养和植被净化功能明显增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1.87%;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率达到92.6%,退化土地治理率81.1%;矿山土地治理面积13093亩,矿山土地复垦率57.83%,受保护地面积占到全部陆地面积的 49.7%,使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改善,呈现出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的景象。 |
![]() ![]() |